百年流转--尊古斋玉器遗落何方(上)
主讲人:陈二讯
今日下午,馆内小哥哥陈二迅继续为我们带来《百年流转--尊古斋玉器遗落何方》精品分享会,为我们讲述百余年前尊古斋精美藏玉的传奇故事及现今藏地,学习珍宝材质纹饰之精美、唏嘘重器辗转流转之曲折。
尊古斋是黄氏家族三代人在琉璃厂经营金石60年的著名古玩铺,为光绪二年(1876)落榜举子黄兴南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宣统二年(1910)黄浚(字伯川)接替他叔父经营尊古斋。他经营金石文物注重考证研究商周秦汉铜器的造型、花纹、锈花,特别是铭文引起他极大的研究兴趣。
黄伯川 影像
黄伯川曾在同文馆读书八年,成绩优异且通晓德、英、法三国语言,并编撰有:《尊古斋古钟集林》十二册、《衡斋藏印》十六册、《衡斋金石识小录》二卷、《邺中片羽》二卷、《衡斋吉金识小录》二卷、《衡斋藏见古玉图》二卷、《尊古斋所见吉金图》四卷、《尊古斋陶佛留真》二卷、《尊古斋集印》六十卷、《尊古斋古玉图录》四卷,共计112卷。
《尊古斋古玉图录》封面
黄伯川身材高大魁梧,四方大脸,蓄有长髯,说话声音宏亮,很有气魄。生性热爱文物,特别是对古玉爱好成癖,所收藏的古玉等珍贵文物都被黄伯川用纸拓下来或者照相编辑成册。通过此书,不仅可查阅到宋代玉器艺术馆、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等知名藏品出于此,甚至一些海外知名博物馆及收藏机构藏品同样赫然在目。
玉鹰攫人首佩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有的学者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玉鹰攫人首佩 石家河文化 上海博物馆
长9.1cm,宽5.2cm,厚2.9cm。玉质青黄,大面积赭褐沁色,镂空透雕,减地阳文琢出细节纹饰。其鹰昂首勾喙,垂翼,羽鳞纹饰清晰可见,大鹰背上有一小鹰,左下角爪攫一人首。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故宫博物院及天津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此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5周年举办的“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中即有一件龙山文化鹰纹玉圭。
鹰纹玉圭 龙山时代
这类玉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敌人之首级。
玉鹰攫人首佩 新石器时期 故宫博物院
长9.1cm,宽5.2cm,厚2.9cm。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青玉鹰攫人面珮 龙山文化 天津博物馆
高6.8cm,宽3.7cm。黄灰色,体扁平,雄鹰展翅,双爪攫持人面。构图对称,镂雕、浅浮雕技法娴熟。
玉饰以和田青白玉雕半月形瓦片饰件,正面浮雕大腹俯卧蟾蜍一枚,两旁刻阴线坡面云饰,上下两端凸缘雕有角兽面纹。两端有穿系,或为臂韝组件。古人相信蟾蜍灵物可以避兵,如《抱朴子·仙药》:“万岁蟾蜍,头上有角……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阴乾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於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或是此件玉臂饰的设计考量。
蟾蜍兽面纹玉饰 战国 上海博物馆
此类拱形玉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及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等都有类似件,造型、年代也略微相近,应具有相同功用。
鹦鹉首拱形玉饰 春秋 吴中博物馆
玉饰偏筒瓦形,两端琢成互为对称的鹦鹉头像,高冠钩喙
蟠虺纹玉构件 春秋 台北故宫博物院
龙凤纹玉剑璏
玉剑璏以浅浮雕手法琢制,间以浅细阴线。构图对称饱满,风格浑厚敦实,在目前所见的同类型器物中属极其繁复精美的一件。剑璏是古代装饰宝剑上的玉饰之一,《说文》:“璏,剑鼻玉饰也。”可将剑穿系于腰带上固定于腰间。
龙凤纹玉剑璏 战国 上海博物馆
长7.2cm、宽2.3cm、高3.1cm。此剑璏青白玉质,器作长方形,前宽后窄,下有一长方形凸出,内钻扁方形孔。器面窄端上饰一首双身的兽面纹;兽面之上为倒置的对称双凤纹,爪攫一小蛇头部;兽面两侧各饰一虎纹。器前后两端、孔周边饰云纹。
花押入印,据说始于五代,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说“(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目前可见较早的即是此玉押,形制和钮式等级较高,推断应为北宋某一位皇帝所使用。
玉押 北宋 上海博物馆
玉押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和砂坑沁。器上部镂雕一夔龙为钮,龙四足伏于押背部,躬身,低头,长发后披,三岐尾中两岐卷向两侧,中间一岐长而上冲并与头顶发相接。器下部印台为长方体,印面有剔地阳文图记。
该件玉杯是宋代的单柄杯,柄为龙柄、杯身为葵花瓣形上饰有龙纹、牡丹花纹等。龙穿牡丹题材在宋元时期的玉佩饰中较多使用,但器皿上的龙穿牡丹纹较为少见。
龙柄葵花式玉杯 宋 故宫博物院
玉料呈暗白色,风化严重。玉杯为五瓣葵花形,高浮雕一只夔龙,龙口衔杯沿,前爪亦攀于杯沿,龙身长而曲,前半身环作杯柄,后半身环于杯外壁。龙身旁浮雕牡丹花叶纹。
韘,古代射箭时套在大拇指的器具。《诗经·卫风·芃兰》即有:“芃兰之叶,童子佩韘。”一般以牙、骨、晶、玉制成,用来钩拉弓弦。此页四件玉韘,仅于故宫博物院见其一。
玉兽面纹韘 商 故宫博物院
高3.2cm,直径2.8cm。韘有黄褐色沁,圆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纹,鼻两侧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处有一凹槽。
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了一件相似玉韘,高2.7-3.8cm,孔径2.4cm,壁厚0.4cm。这是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也是目前发现的商周玉扳指中体量最大的一件。考古人员曾经做过试验,这件玉韘可以套戴在身高1.75米以上较为壮实的男子手指上。
玉韘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此押为崇祯皇帝御用,故宫所藏明代遗留的崇祯御笔曾钤有此押。御押释文为草书,一气呵成,文字笔画盘曲叠压交错,怪异无端,难以辨认,数百年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国主由检”。
崇祯玉押 明 故宫博物院
青玉质,蹲龙钮长方形玺,印面长11cm、宽9cm、钮高6cm、通高11cm。
黄伯川在收藏崇祯帝这枚著名玉押后又卖给端方,之后才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枚玉押是少数存世明代帝王玺印之一,可视为明代宫廷玺印之标准。
此玉羊尺寸硕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宽11cm。于201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以首件拍品出场,估价200-300万港币,一番竞价后以1986万港币成交,为龙美术馆刘益谦先生竞得。
羊形丹药瓶 西汉 龙美术馆
香港佳士得「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图录中另加说明“可能本器本为某种容器,或用以贮存丹药之类”。结合玉卧羊头上及背上的两个环扣及当时文化背景来看感觉可信。两汉时期黄老道家思想颇为流行,为了追求长生不死而犹好方士丹药之说。同时在汉朝人眼中“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用同样具有神秘色彩的美玉作为丹药容器,可谓是储藏丹药的最佳选择,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玉制丹药罐。
与此羊形丹药瓶高度类似器物还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也作跪卧状羊形,保留有有双兽柱钮盖,故宫博物院定名为玉卧羊形砚滴。
玉卧羊形砚滴 汉 故宫博物院
长7cm、高5.6cm、口径1.6cm。青玉,通身有褐色沁斑,头部更沁蚀成深褐色。羊昂首挺胸,圆眼,双角回卷,贴于头两侧。身躯丰满,四肢屈于腹下,呈跪卧式。玉羊体内掏空,孔上有双兽柱钮盖。
如1984年扬州甘泉老虎墩汉墓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玉丹药罐,其手持灵芝,有企盼长生之意,这与东汉上流社会普遍寻求神仙不老的思想契合。发掘报告定名为“玉飞熊砚滴”。
辟邪形玉瓶 东汉 扬州博物馆
和田白玉质地,高7.7cm、宽6cm,辟邪作蹲坐状,右手托镂空灵芝仙草,头顶开圆口,内可盛放丹药,上置环钮银盖,其身刻细线工装饰。
这件玉羊选用白玉圆雕,因年久受沁局部呈褚黄色。通体打磨精细,光滑圆润,形象逼真。整体丰腴壮硕,昂首前视,呈卧伏状。
玉羊 宋 宋代玉器艺术馆
长5、宽2.5、高3cm。头部侧视近方形,杏仁眼,口微张,双角向下曲卷。躯干四肢以斜刀分出,粗壮有力,尾呈倒三角形。胸前、腿侧、尾尖以细密阴线刻饰短毛,器底部光洁。
《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乳人怜其(阮孝绪)传重辛苦,辄窃玉羊金兽等物与之”;《宋书·符瑞志下》有“玉羊,师旷时来至”,此时玉羊已成为古代五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同时代及造型器另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白玉小羊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羊,儒雅温和,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具有美好的寓意。汉铜器上常见有“吉羊”、“大吉羊”文字装饰,南朝·宋《元嘉刀铭》:“宜侯王,大吉祥”(《隶续》十四),都是寓“羊”于“祥”,表达民众对生活诸事顺遂、万象更新的企望。
我馆展览有一方宋-元玛瑙质花押,通体纯白微透,上部为夔龙形纽,龙身短而似兽身,四肢壮实有力。龙头有角,长发后披,三岐尾中两岐卷向两侧,中间一岐长而上冲并与头顶发相接。押面为方形,底面有凸起的“地平天成”式阳文图记。
玛瑙押印 宋-元 宋代玉器宋玉馆
玛瑙莫氏硬度在 7 左右,因此琢磨制作上要比治玉更困难。宋元政府对玛瑙都有不同程度的管理与重视,使用玉质、玛瑙质押印也必须由皇帝特准,这就昭示着其中蕴涵的等级限制。天津博物馆及其他收藏机构皆有见藏有类似器型,其上夔龙形象大同小异,应为官局定式纹样。
玛瑙押印 元 天津博物馆
高3.5、长4.7、宽4.9cm。玛瑙质藕粉色,内有棕褐色条纹。蹲龙钮,龙头、眼、嘴、鼻、角刻划清晰,龙体镂空,印体扁平。方形印面,印文为阳文押字,属“地平天成”式,印上有一窄横画,下置一宽横画,有起、驻笔意。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宋元玉押绝大多数都为和阗玉所制,玛瑙者少之又少,而凡龙钮押印持有者非皇帝即王侯,更显见此玛瑙押的珍贵稀有。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排版 | 宣 瑾
主讲 | 陈 二 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