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看消失的良渚文明,中国古代史是“人”打败“神”的历史
这三种文化应该是中国文明早期形成的主流: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持续时长达千年之久,其下限距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到1000年。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
与这三种文化相对应的是,红山古国、良渚古国消亡了,唯独仰韶古国得以持续发展,绵延不绝,成为数千年不曾间断的中华文明史的主干。而这也恰恰是今天人们研究与关注的重点,“为什么”的答案也便很快被给了出来,即:在仰韶文化中,既看不到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范围广大、内涵多样的宗教祭祀场景,也看不到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大墓中随处可见的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玉器。也就是说,在这三种文化类型中,当时人们的崇拜观念与对象并不一样,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崇拜神权,相信神的力量,但仰韶文化却不同,人们相信人的力量,祖先的力量,崇拜的是人。用考古学者的话说,即是仰韶文化相信王权与军权。
在仰韶文化的墓葬里,可以看到尊者的大墓虽然有着玉钺这种象征权力的瑞器,却找不到良渚文化中玉璧和玉琮这些被视作天地之礼的“通神”之物。尊者的大墓的大墓虽然也都有着很高的规格,但并不脱离氏族公墓,依然可见其与卑者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其次是,其陶器常见的花纹、鱼纹其实都是一种世俗化的表现,夸张的手法虽有着强化王权的意识,却是我们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至今,我们中国人都喜欢花花草草并希望年年有余就是从那儿开始的。
红山文化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变异或者仰韶文化的原始文化,所以,二者之间有“兼容”或者是重叠就成了一个必然。比如,牛河梁遗址出土的著名女神头像被看成是女娲,积石冢中心大墓出土的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被一些人看成是皇帝。这都是仰韶文化的历史传说内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山古国是被仰韶古国消灭的,而在被消灭之前,二者之间还有很多相似甚至是相同的传说,只是崇拜的不同导致了二者最终结局的不同。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崇拜神权,就会将大量的生产与劳动成果用于大型祭祀,奉献给“神”,而“神”不但不能为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反而形成对财富和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和浪费,时间一久,就会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仰韶文化恰恰摆脱了这一点,这也是其脱颖而出、延绵不绝的原因所在。
和红山文化一样,良渚文化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即在最终自行萎缩或被别的文化取代、融合、同化。良渚文化玉琮上几乎都刻有“神人兽面纹”或“兽面纹”,那都是当时人们心中的“神”的形象。浙江余杭汇观山祭坛是目前所发现的良渚文化规模最大的祭祀遗址,总面积近1600平方米,是良渚当年心中的一片“圣地”。但分明是因为它们的存在,造成财富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最终使“人”打败了“神”,这也是良渚文化“突然消失”的原因所在。
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说明了中国文明多地起源、最终成为一体的现实模式。在这点上,还有一个发现需要强调,即:2019年,考古工作者陕西石峁遗址发现的神面纹圆形石立柱,认为有可能是“图腾柱”, 而在遗址台顶发现的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石雕60余件,虽然雕刻技艺成熟,但大多都被倒立甚至毁坏,似有图腾被请下神坛的意味。这可能就是当时的人们由神权走向王权、军权的历史见证,也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记忆——没有什么能比“人”的力量来得更直接、更干脆、更有力、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