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毁孩系列之:“黑粉式”育儿

近日,随着《超脑少年团》的播出,“黑粉式育儿真的有用吗”这一话题也攀上了热搜,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罗闻章是参加《超脑少年团》的一位小选手,几经挑战后,默默占据了榜首,在大家惊讶、惊喜的同时,罗闻章的妈妈却说:

“他不行的,真的很差。”

如此肉眼可见的优秀,妈妈居然还说不满意,难怪伊能静会大呼“你要气死我们”!

罗闻章妈妈的话同样也引起了大家对“打击式”育儿和“毒唯式”育儿的探讨。

所谓“打击式”育儿,顾名思义,便是像孩子的“黑粉”一样,总是打击孩子,并以为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毒唯式”育儿则恰恰相反,看自己的孩子,如同带着一个超级闪光的滤镜,怎么看怎么优秀。

这两种育儿方式,皆是极端的方式,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黑粉式”育儿。

“黑粉式”育儿, 比溺爱更可怕

在电视剧《小舍得》中,看着女儿欢欢“拿不出手”的成绩,南俪开始改变自己佛系的教育态度,开始狠狠“鸡娃”。

她不仅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还联合补课的老师,在欢欢取得进步时,不停地打击,并用另一个优秀的孩子米桃作为打击“坐标”。

在这一系列操作之后,欢欢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南俪欣喜,认为“黑粉式”育儿是有用的,于是变本加厉,时不时就敲打欢欢。

最终,欢欢自尊心受挫,不仅把气撒在米桃的身上,还对南俪产生敌意,选择离家出走:

并在雨中崩溃大吼: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可你就不要普通的女儿,你就想要一个学习好的女儿。”

适当的打击的确有助于拉回孩子飘飘然的心,但过度的打击,往往会适得其反,毕竟,没有一个孩子,不渴望得到赞美。

就如心理学家杰丝雷尔所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当父母奉行“黑粉式”教育,长期打击孩子,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这四点影响。

1、自我认知低

常被父母打击的孩子,并不能在心里正确的认识自己。

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对于美好的人和事物,有着深深地“不配得感”。

这样的认知,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厚脸皮”,抗压力强,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脆弱。

2、失去自我驱动力

“你看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怎么才是第二名,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打击,更多体现在学习中,然而事实证明,孩子越是被打击,越会讨厌学习。

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

赞美和期待,往往有着创造奇迹的力量。

很多孩子便是在被期待和被赞美中,获得自信,取得终身成就。反之,打击和批评,则会让孩子失去继续下去的动力。

所以,常常被打击的孩子,更容易有厌学的情绪,甚至还会对于人际交往也抱有消极的态度。

3、自卑情结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一个人的自尊感没有得到满足,又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时,自卑情绪便诞生了。

心理学家A·阿德勒曾提出一个名词,叫“自卑情结”。在他看来,不管有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孩子的自卑感总是存在得到。

因为孩子是弱小的,他们需要依赖成年人,这也会让他们很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父母的长期打击,会让孩子的自卑感加重,并得到延续,最终成为“自卑情结”。

这不是一种独立的情绪,常常会和其他情绪一起出现,如害羞、焦虑、失望等,愤怒、眼泪便是表达形式。

这会让孩子失去勇气,对未来也不再有美好的憧憬。

4、“仇视”父母

因为年龄所限,孩子的“理性脑”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遇到打击时,“原始脑”便会产生本能反应:

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战斗或者逃避。

而选择“战斗”的孩子,目标“敌人”,便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熊孩子”,叛逆心很强,父母说一句,他便顶三句。

选择“黑粉式”教育方式,在长期的打击之下,不管孩子会走向哪一种心理极端,对于孩子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种沉沦。

为什么父母夸孩子这么难

无独有偶,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位嘉宾所阐述的愿望,居然是“想听我爸,当面夸我一次”。

一语即出,引起了众多人的感叹。

这位嘉宾十几岁便进入蛋糕行业,从学徒到开始创业,再到拥有自己的工厂,可以说是十分优秀了,但是他的父亲却从来没有当面夸过他。

而其父亲对此的解释,却是“夸他,怕他骄傲呗!”

只是,父母从来不知道,缺失的欣赏,会成为孩子内心的漏洞。

当然了,父母不夸奖、鼓励孩子的原因,还有以下两个方面:

1、没有被夸奖过的父母,也不善于表达爱

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大多是严肃的,尤其是父亲,更是难得夸赞孩子。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并没有在父母那里学到爱的能力,比如“述情”:

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感受的人,自然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爱。

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父母一边对自己小时所遭受的“打击”教育表示不满,一边又不停贬低着自己的孩子。

这其实就是没有学会“述情”,不能用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2、不接纳自己缺点的父母,也不能善待孩子的缺点

1894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投射”,就是说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情绪等,把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的身上。

比如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我们常常会下意识把事情的责任,或者自己的缺点,通过指责的方式,转移到他人身上。

这种“投射性指责”在家庭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对处于弱势的孩子,父母更容易在无意识中做出这样的行为。

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说某一句话,或者做某个动作,便会很敏感,然后反应过激地斥责孩子,其主要原因是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对自己缺点无法接纳。

虽然父母不是有意的,但孩子在这样无端地斥责中,会失去安全感,甚至形成低自尊。

然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夸奖,如童话大王郑渊洁所说:“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渴望欣赏。”

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渴望,那将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父母如何正确夸孩子

台湾作家三毛,从小缺乏父亲的夸奖,给父亲写下这样一段话:

“这一生,我的丈夫欣赏我,朋友欣赏我,手足欣赏我,都解不开我心里那个死结。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也因为此,三毛一直都在“流浪的路上”,直到三毛的父亲在读了三毛发表的《朝阳为谁升起》后,给三毛留下一个纸条:“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

因为这句话,三毛忍不住落泪,坦言这一句话自己等了一生一世,终于扫去了自卑。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肯定和夸赞,最终会汇聚成内心的一股力量,坚定地面对这个世界的未知。

但盲目的夸奖并不可取,有研究表明,不是对孩子具体行为的夸奖,是没有意义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对夸奖免疫。

所以,夸孩子也要讲究方式,我们可以尝试夸奖孩子的三个方面:

1、夸具体的行为

所谓夸具体,就是避免“不走心”的夸奖,譬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之类的话语。

我们要明白,父母的夸奖对孩子是有指引的作用,夸奖孩子具体的行为,可以让孩子知道正确的方向。

比如有客人来访,孩子的表现有明显进步,那便要及时肯定孩子,越具体越细节,越能起到正面效果:

“宝贝,今天的表现特别好,不仅懂得和客人打招呼,还主动给客人倒水,给你一个大大的赞。”

如此夸奖,孩子便能知道在这件事中,哪些行为是被肯定的、是值得保留的。

2、夸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长喜欢夸奖孩子的“聪明”“漂亮”,但这些夸奖,其实是无用的。说得多了,还会让孩子产生反面的心理:

“我这么聪明,成功是应该的。”

于是想要躺在“天赋”的椅子上,不思进取。

但事实却是,再有天赋的人,也需要通过努力,才能把结果呈现在众人的面前。

所以,让孩子明白努力,才是夸奖的要点。

孩子背会了唐诗,不要夸孩子“聪明”,而是告诉孩子“这是你努力的结果”;

孩子学会了难题,不要夸孩子“擅长”,而是告诉孩子“这是付出后的收获”。

孩子听到这样的夸奖,既会高兴于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也会明白练习、努力的重要性。

3、夸孩子的品格

当孩子展现出一些积极正面的品格时,要学会肯定孩子,诸如做事很细心,对难题有耐心,对小动物有爱心,还有诚实、自信等等,都是孩子身上需要被父母看到的闪光点。

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孩子也是期待被父母看到的。父母的认可,会给孩子的内心留下爱的种子,父母的赞美,会成为种子生长的勇气。

待到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孩子将获得不可忽视的力量,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当然,不要因为夸奖的好处便过度使用它,在教育中,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同样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也不要过于焦虑,夸奖孩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思和观察,然后越来越好,成为一个和孩子一起进步的家长。

作者:问心浅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