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脸皮厚的时候,我也自称“专家”

1

“清扬老师,你好!推荐一下我们河南开封现在种什么样的果树好呢?”

一大早,就有微信好友请教专业上的问题。

这也是我今年收到最多的问题。

面对这个永远无法正确回答的问题,我通常都是这么答复的:“这种问题回答不了的。”

“哦!我们这都是种麦子大蒜,收入不多,想改种别的东西。我们这有种桃树的,不知道那个品种好?”对方锲而不舍,继续问道。

“我只能推荐选择品种的方法,但各地情况不同,个人性情不同,具体种什么品种只能根据当地和自己的情况而定。”我解释了回答不了的原因。

“猕猴桃怎么样呢?我们这没种的。”对方话锋一转,从桃树转到猕猴桃上去了。

还没等我回答,他又来一个难题:“猕猴桃好管理吗?”

“有市场,能种好,两个基本条件。”我先回答了“怎么样”的问题。

至于“好不好管理”,实际上就是主动权在“你”,不在“猕猴桃”,所以我的建议是:“去别人家的猕猴桃园看,去了解,种了以后要经常去学习。”

“嗯嗯,是的。”对方终于表示肯定。

“哪里的猕猴桃品种好呢?推荐一下,然后给介绍哪里的苗可以购买,不是假苗,谢谢!”

对方似乎只认识我这个“专家”,或者在他认识的“专家”中觉得我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准备了一大堆的问题。

“品质是‘红阳’好,但易感溃疡病,供应商不祥。”我无法担当起工商部门的打假职能,只能根据自己的了解推荐了一个品种。

“‘红阳’是什么地方的?具体位置在哪?山东博山的碧玉猕猴桃可以吗?”他心里其实有选择项的,只是想寻求认同。

可我根本就没听过什么“碧玉”猕猴桃,甚至连博山在哪里我都不知道。

“我先开车去单位,晚聊。”我不得已终止了对方的咨询,起床,洗脸,开车,去办公室…

2

前几天,有一位浙江大学植保专业2000届的小师弟加了微信好友。

这位在杭州从事检疫工作的小师弟先夸了一下我,说我的大作有情怀,有高度,接地气,非常喜欢。

然后,长篇大论地谈了他的“浅见”。

“浙江富人比较多,尤其杭州还挺集中,食品农产品安全一直困扰着大家。”

“有钱人住豪宅开豪车,但吃的食品农产品与普通人并没有大的区别,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农产品品牌,让他们能对所提供的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充分信赖,并愿意提供较高的价格。”

“现在中国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他们迫切需要优质的农产品供给,如良好的口感、外观以及农残合格。”

“目前,中国还迫切希望这样一个农产品品牌:品种相对丰富、口感良好、价格中偏上、农残合格。”

“中国农产品是一个强需求、高频率和强痛点的行业,未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为了这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小师弟的想法是:“我想先从一个品种入手,慢慢积累技术、经验和资金,再逐步扩大到订单蔬菜,控制好产品质量,赢取用户口碑。把优质的果园聚集起来,打造统一品牌,然后通过互联网直销,直接供给消费者。”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有你这样的想法与抱负,也有不少人已经付诸实践,但鲜见成功事例。”我迎头就是一盆冷水。

“师兄啊!如果我尝试去种10亩‘红美人’,慢慢开始做,你觉得如何?”小师弟的心里已经有明确的线路图。

“最好先选个容易种一点的品种试试手。”因为种植难度太大,我从来不建议新手去种植“红美人”。

“有什么好的品种推荐?”小师弟问道。

我没有正面去回答这种“老掉牙”的问题,只是转发了早些时候写的一篇文章《做一个成功的果农到底有多难?》

为了强调难度,我补充了一句:“师兄自己掂量没有这种水平,所以只说不做。慎重!”

“我想你有90%的胜算。”小师弟在回复后面加了一个大大的哭脸。

3

3月份时撤过一篇原创文章,原因是文章中的主角说了一句话:“…这一块我们是不听专家的。”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言语,有着30年实践经验的老果农在某方面不听“专家”的话太正常了。

但偏偏有一位“专家”受不了了,说:“不听专家的意见,言外之意是从事科研的各级技术人员都是南郭先生,不学无术…”

这位“专家”要么阅读理解能力不好,要么就是太当自己是“专家”了。

本来“吐个槽”,捍卫一下“专家”的尊严也无可厚非。结果当地政府也出来帮助捍卫“专家”尊严,未果,又对老果农形成压力。我尊重了老果农的意愿,撤了这篇文章,删了这句“专家”不爱听的话后重新发布。

但我的感觉非常不爽。

近十年我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获得过5项省部级的科技奖和8项授权专利,写过5本著作和近百篇论文,享有省地市各级人才称号。

有了这些“业绩”的支撑,在我脸皮厚的时候,我也自称“专家”。

但回顾自己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效果,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品种推荐。

“有些准,有些不准,有些恰好就准了,有些偏偏又不准…”听我这位“专家”的意见就如同一场迷信活动。

“信则有,不信则无。”

科技奖、专利、著作、论文…除了换取自己的“职称”和“专家”称号外,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可以回馈给这个行业。

“专家”,成了体制内“自娱自乐”的一种称呼,上至国家级,下至县市级。以至于嫌“专家”太多,又在前面加了个“首席”两字,以区别于普通的“专家”。

我就是最低级别的“首席专家”,现在无所事事,但在年底时还能凭这个称号换取比普通“专家”多那么一点点的年终奖。

网络上戏称“专家”是指专门忽悠老百姓的家伙,一出场就会被“网友”拍砖,所以“专家”往往被称为“砖家”。

比较“正经”的解释是:“专家”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

所以,在技艺方面,只有这位说出“我们是不听专家的”老果农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专家”。

所有不在第一线长期实践的“专家”都不是真正的“专家”。

起码我不是。

文/清扬(wlswt201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