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老四次造访,云南首个沃柑规模种植者,为什么没能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

来自浙江省青田县的林小波也算云南果树界的红人。
云南规模种植“沃柑”第一人,2012年建园,2014试挂果;2015年开始正式投产,亩产9000斤,每亩产值7万元;2016年更上一层楼,亩产1.2万斤,每亩产值9万元……参观者络绎不绝,就连褚老爷子也先后登门造访过4次。
“褚老几乎每年春天都来,今年是3月15日过来的。”林小波清楚地记得日子。
“褚老来主要想了解什么?”我问他。
“主要是他的品质跟不上。”林小波告诉我,褚老每次来都会带几个技术人员一起过来,找差距,找原因。他记得有次褚老跟技术人员说,“我不要你的产量,你要把效益搞出来。”那年褚橙基地的“沃柑”因为“花脸”的原因,差果只卖3元/公斤。
金沙江岸边的沃柑园,远处是褚橙的沃柑基地
“你有没有跟他讲主要是有什么原因?”我脑海里浮现两人相谈甚欢的画面。
“没有,我们也没啥技术,他的技术团队这么多人。”林小波应道。
他的性格是内敛型的,包括后来我问肥药种类时,他讲到关键点时都是三缄其口的。不过他也透露,在云南种“沃柑”能否挣钱的关键是黄龙病的防控,而防控黄龙病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好的种苗,二是木虱的防控。
林小波和他种植的3年生沃柑结果状(2016年3月)
虽然他从事柑橘行业的时间很短,但从他的园相和产品质量可以判断,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对柑橘产业的头号杀手黄龙病的看法:“以前我对柑橘行业不了解,也害怕黄龙病,但是现在我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黄龙病,它威胁不到我。”
“你当时为什么会选择种‘沃柑’?”与具体的技术细节相比,我更想了解林小波在种植之初的想法。跟见到效益之后的跟风者不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超乎常人的胆识。
“我是2011年和几位浙江老乡一起在这里(云南永胜片角乡热河村)承包了800多亩地,本来计划是要种葡萄的,但我又考虑到宾川的葡萄种植面积很大,担心以后的市场问题。刚好当时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他在宾川尝到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柑橘很好吃。等到第二年春天我让他带我去实地品尝,发现确实好吃,就觉得这个品种肯定有前途。”
林小波位于永胜县片角乡热河村的沃柑基地
为此,林小波和其他几位计划一起种“红提”的浙江老乡在品种选择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最后闹到“分家”。林小波拿到200多亩地,第一批种下80亩的香橙砧木,到2013年春天,他以10元一根的价格买下宾川试种的3棵树上的全部接穗,嫁接在已经培养一年的香橙砧上……
“其他几位种葡萄的老乡现在怎么样了?”我好奇地问道。浙江人在云南投资种植葡萄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在建水。
“其中有一位亏了2200万元,现在人都不来了。”林小波叹了口气,接着说,“当初如果听我的,他们就能赚钱了,至少不会亏。”
林小波的葡萄园(2016年3月)
“你觉得除了品种选择,他们的失败还有其他原因吗?”我在2016年来过一趟,那时他还种了十几亩的‘红提’,每亩地的产值也达到5万元,只是因为葡萄太多费工,所以在2017年的时候,他挖掉葡萄,和剩余土地一起,全部改种“沃柑”。
“也有原因的,管理不到位,没有做到亲力亲为。”林小波说。他把自己的200亩“沃柑”划成6个区,一对夫妻负责30亩地的树体管理,按每亩9000斤的产量标准,2700元的底薪,产量超出部分每斤再加0.35元。林小波自己负责安排工作和配药。
“因为药这个东西很关键。”他强调说。
“现在周边发展了多少面积?”我这趟是从丽江往永胜走的,金沙江两岸新发展了很多果树,其中就有成片的“沃柑”。
金沙江两岸新发展的沃柑基地
“永胜和宾川两个县加起来起码有五六万亩,2016年和2017年这两年发展得最快。”
“发展了这么多,你觉得以后的价格会不会往下走?”我明知故问。
“价格肯定会下来的。”林小波应道,“包括前两年也有很多来参观的人问到这个问题,以后会不会卖不掉啊?卖不掉怎么办?但是我没有这种顾虑,我认为只要你自己能种得好管得好,肯定都有人要的。”
“但还有效益的问题啊?”我追问道。
“成本价肯定不止的。”林小波介绍,他的肥料和农药都用得很高档,每亩的药肥成本就高达六七千元,再加上人工费、水电费和管理费用,一斤果的生产管理成本是1.5~1.6元。但与“沃柑”的主产区广西相比,云南的品质有明显的优势,而且留树期也长得多。所以,对他来说,“沃柑”依然是个能盈利的好品种。
沃柑结果状(2016年3月)
云南的气候优势我早已了然于胸,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所以我接着问:“你在这里投资农业遇到最难的是什么事情?”
“缺水。这里不像我们浙江,挖下去都是水,这里1米以下全是白泥,水泥地一样的。”林小波说,刚来的两年是最困难的时期,没有水源地,这也导致他最初几年只种80亩“沃柑”的主要原因,“如果当初不缺水,200多亩地全部种上‘沃柑’,像去年和前年的价格,每年差不多可以卖到2000万元。”
随后几年,林小波找到新的水源地,安装了4台水泵,两级提水,才解决了缺水的瓶颈问题。
林小波在他的苗圃地
在水源地附近,他还建了一个小型的苗圃。他告诉我,因为担心原来的接穗带病毒,所以一直不敢育苗,直到2016年他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拿到正规的接穗之后才开始育苗的,2017年只出圃了5万株,2018年的出圃40万株。
临走的时候,我问他,“你觉得在云南搞农业这么多年算是成功的吗?”
林小波摇了摇头,说:“不算成功。”
云南第一位沃柑规模种植者 林小波
他抢到一个“爆款”,以80亩的初创面积养了200多亩的土地和一批工人,每年的投资回报率也高达70%左右,但与云南某苗木商在“沃柑”苗木上上亿的收益相比,作为云南第一位规模种植、曾经门庭若市的他来说,没能及时在苗木上狠挣一笔,确实有种错过“风口”的遗憾。
这种“遗憾”,也许就是现在此起彼伏的农业投资浪潮的魅力所在。
2018年9月1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