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鲁盖尔:农民艺术家的自我修养
十一世纪的中国,宋仁宗嘉祐初年,已近知天命之年的眉山老汉苏洵送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来到了首都东京参加高考,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赏识和推举,不仅拍板录取了兄弟俩,更是积极地在同事朋友跟前放他们的彩虹屁,让父子三人的文章名满天下,及至日后一家独占唐宋八大家的三个席位,“一门父子三词客”传为千古佳话。
无独有偶,五百年之后,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同样有这么一个模范家庭,父子三人怀揣文艺工作者底蕴深厚而朴实无华的职业素养,在世界绘画史上留下了极为独特的一笔。想必熟悉荷兰艺术的朋友们已经想到了,他们就是荷兰-佛兰德斯文艺复兴的 半壁江山 领军人物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和他的儿子小彼得(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和扬(Jan Brueghel the Elder)[1]。
The Pain ter and the Connoisseur,疑为老彼得的自画像,1565,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老彼得·勃鲁盖尔 巴别塔 51x38cm, 1563,
The Tower of Babel
大约1525至1530年间,老彼得·勃鲁盖尔出生于当时隶属哈布斯堡尼德兰布拉班特公国的布雷达(Breda),有记录表明他的姓氏即源于他出生的小村庄的名字。青年时代,他师从查理五世的御用画家彼得·库克·范·阿尔斯特(Pieter Coecke van Aelst),并且在1563年娶了老师的女儿梅根(Mayken Coecke),她便是大画家两位日后的小画家儿子的母亲。
1551年,老彼得加入了当时欧洲的印刷出版中心安特卫普的美术家协会圣吕克工会(Guild of Saint Luke),并在那里居住至1563年。在此期间他曾游历南欧,足迹遍及罗马、西西里和卡拉布里亚,并通过不断的同行交流与感悟自然奠定了他艺术风格的基础。1555年返回安特卫普之后,他通过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创作打响了名号,跻身一流艺术家之列。1563年,由于准岳母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他和他女仆之间已经产生的暧昧感情,老彼得移居布鲁塞尔并于同年完婚,之后在那里度过了他短暂的余生。
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个人特色无疑是非常特别的。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他处于一个个人主义、人文气息萌芽的社会阶段,宗教与教廷不再是艺术理所应当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多的世俗主题成为了艺术家们愈发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的灵感来源。他在环游意大利的经历中汲取了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遗产,并融合了 低地国家[2] 自己的民族性格,从而产生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流派。他钟爱乡民生活,怀着极大的热情大量创作了以底层人民风貌为主题的风俗画(Genre art),体现出老彼得“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感,甚至说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亦不为过。大家可以从几幅画中感受一下:
The Hunters in the Snow 雪中猎人,1565,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灰暗的天空中挂着几只黢黑的乌鸦,下面是山间的雪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杂乱的枯树。其间有一群三四十岁的男人,驱赶猎狗,手捏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这可不是少年闰土,这是老彼得笔下的冬景。
The Peasant Wedding 农民婚礼,1566-9,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底层社会的婚礼是什么样子?没有水晶吊灯五星级酒店,没有龙虾和牛燕翅鲍,只有宾客满堂、拥挤不堪的桌椅、配色堪比东北大花被的服装,圆润得近乎卡通的脸孔:老彼得眼中农民的快乐就是这么朴实而简单。
The Peasant Dance 农民舞蹈,1568,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小镇广场的喧闹隔着纸面都能听到。 正是这一系列以下层人民生活为主题、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悲悯情怀的作品,造就了老彼得“农民勃鲁盖尔”的外号。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老彼得的早逝(死于1569年,彼时他的两个儿子均不超过五岁),所以事实上他的师母、风景画家梅根·沃尔哈斯特(Mayken Verhulst,很令人头大地和她的女儿同名),也就是两个孩子的外祖母,才是在艺术方面训练“小勃鲁盖尔们”的启蒙导师。 相较乃父,老彼得的两个儿子尽管没有直接受教,却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他的绘画风格。小彼得非常逼真地复制过父亲的许多作品作为商业用途,尽管缺少了原作中的浓烈感情;他也自己创作了许多风景画和宗教画,尤善描摹天火、鬼神等末世风格的奇诡图景,并因此获得了“地狱勃鲁盖尔”的绰号。小儿子扬则另辟蹊径,绘画体裁多样,静物、宗教画、历史画无不涉及,且因为他对不同题材细腻的刻画被称作“天鹅绒勃鲁盖尔”“花之勃鲁盖尔”和“天堂勃鲁盖尔”。
The Triumph of Death 死神的胜利,1629,
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
这幅他抄了他老爸,不过他描绘骷髅大军的可怕才能真是青出于蓝。
Flowers in a Wooden Vessel 木瓶中的花,1603,
Jan Brueghel the Elder
充满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情调,是不是一点他爹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在下一期关于农民艺术家勃鲁盖尔的文章中,我将会单独详细讲解他完成于1559年的旷世名作《尼德兰箴言》:
Netherlandish Proverbs 尼德兰箴言,1559,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此画是确立老彼得在艺术史中不朽地位的一大基石,不仅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更是被他的迷弟儿子小彼得复制过十几次。它不仅完美体现了老彼得的个人风格,更由于其中巧妙具象化的112个尼德兰谚语引发了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强烈兴趣,其中许多甚至今天的荷兰人仍在使用。
注释:
[ 1 ]:老彼得省略了他的姓氏Burghel中的h,而他的两个儿子则保留了下来。
[ 2 ]:低地国家是对阿尔卑斯山以北诸如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