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坞龙井村,一个充满旅游气息的江南丽江

《1》

去梅坞的时候,艳阳高照。

从画《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故居“子久草堂”出来,打了辆车,说,我要去看西湖龙井的茶园。

师傅说,好的嘞。

调头就开。

李麻花说,哎,你还没问我们是去狮峰还是去梅坞呢?怎么就走啦?

师傅说,茶园么,前面就有。先去梅家坞,比较近,只要20多块车费。狮峰在山上,远一点,要60多块车费。先带你们去近的地方,如果看不够,再去远一点的。

不愧是务实的浙江人。

就这么办。

于是我们去了梅家坞。

一路上车行很缓慢,堵车。师傅说,现在不是旅游高峰,春季的时候来,更堵。大家都去法西寺烧香,车就停大马路上,至少堵半小时。

得益于这一路的缓慢,让我们可以一路上欣赏沿途的植被,以及沿途的茶园。

都是修剪得很低很矮的,跟武夷山的外山茶园一个样子。

师傅说,这茶树它必须要剪,一方面它位于西湖景区里,如果不剪,会影响整体美观。另一个,如果不剪,会影响明年春茶产量。

我们惊讶于一个出租车司机,也懂得茶园管理的简单常识。

遂与他攀谈起来。

他听说我们是胡建人,说,你们福建茶很多,有普洱茶。

“啊,那不是我们福建的,普洱是云南的。我们有武夷岩茶。”李麻花赶紧矫正。

武夷岩茶?师傅脸上露出迷茫的表情,李麻花灵机一动,说,就是大红袍!

嗯,这下师傅恍然大悟,表示懂了。接着他自己说,我还知道你们产铁观音。

看来,武夷岩茶,在广大外省非茶友的心目中,还是个神秘的存在。

而大红袍就不同了,对于全国人民来讲,和铁观音一样,都是名惊四座的存在。

《2》

梅家坞很快就到了。

师傅说,你们就在这里下车吧。

我们看了看,那是一条直街,街上停满了车子。街的两边是房子,修得很小资的,古朴的,粉墙灰瓦,小桥流水。

偶尔有花枝或者树枝,从墙角,从门边,斜逸而出。

至于茶园,就在街两边的山上,倚山势而建,却并不是福建盛行的盆栽式茶园,只是泥土,只是茶树树根,便能牢牢地巩固住整片茶园。

等等,这跟我们想象中的茶村,好像不太一样啊。

这人也太多了吧。而且现在是淡季,人还这么多,如果是旺季,那恐怕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司机师傅说,这里就是梅家坞,路两边都是店,可以喝茶吃饭,也可以买茶。

你们要是想看茶园,往山上爬,就是了。

也行,也许,浙江的茶园跟我们胡建不一样,也是有可能的。

往前走去,走过了一家又一家的店铺。

街上几乎全是店铺,梅家坞的人姓梅的多,所以,店铺的招牌都是“梅XX茶叶直销社”。

想来,这原先就是本地村民的宅子,规划就规划成这样的,后来游客多了,这些宅子就被改建了,改建成了前店后住家的模式。

有些改做了带庭院的农家乐,有些改做了休息喝茶的小茶馆,还有一些租给外地人,开起了客栈。

改建的时候,都建得比较有情调,尽可能保留江南建筑的风韵,配着小桥流水,别致又有韵味。

家家都用菊花围起来做了院墙,又有桂花树做了门卫和墙角官,再配上几盆兰花,几盆铜钱草,几株茶花,整个院子古朴又风雅得紧。

是我心目中田园小院的样子。

《3》

走了十来分钟,李麻花说,找一家店试试茶吧。

爱茶的人就是这样,来了茶村,怎么忍得住不喝一杯。

于是选了一家种着茂盛龙爪菊和柚子树的,看起来比较清爽干净的店,坐了下来,请掌柜给我们上两杯龙井。

两个人,一杯纯龙井,一杯桂花龙井。

掌柜说,桂花是自己家的树上采下来的,自己窨了四五斤,有客人来就泡一点,不大想卖。

咦,桂花龙井不是很有特色的绿茶吗,为什么不想卖?李麻花不理解。

掌柜笑,桂茶龙井不好存,正常龙井茶放冰箱能存十八个月,原来用石灰存只能存半年。而桂花龙井没放好,容易潮,容易坏,会中毒的。一般客人来,我们都只推荐纯龙井茶。

难怪,桂花龙井在外面,名气并不怎么响亮。

喝了一小时,跟健谈的掌柜聊了非常多。

原来梅家坞的海拔只有70米,但这里有独特的温度光照和水土,所以这里的龙井,极富盛名。

而一旦过了桥,就不是梅家坞的属地了,那里的茶也叫龙井,但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看来,梅坞龙井跟武夷岩茶一样,都是不讲究海拔,只注重小气候的。

好茶区独有的好气候,才能产出好茶。

不好的产区,就算用种水稻的土地种茶,种出来,也不是那个味道。

这个道理,走过了云南,走过了八闽大地,走过了梅坞之后,再一次在我记忆里深刻起来。

《4》

继续前进,沿着梅家坞的正街向前。

温暖的阳光照下来,在这个微冷的江南小城,很温暖。

一路上被谋杀了无数硬盘空间——那桥,那水,那树,那草,那墙,那门,那招牌,随便一拍,都是美景。

路边的花草掩映之下,坐满了吃饭的游客。

正是饭点,人满为患,人气极旺。

然而,走着走着,我突然觉得不对劲了。怎么这个茶村,叫做茶厂的不过十数家,而开着饭店的,却有几十家?

这里是景区,还是茶产区呢?

想了想,又想明白了。这里首先是旅游景点,其次,才是茶产区。

为什么?

因为游客要来。

这里是西湖景区的一部分,宋城和西湖里各大景点,都在附近,已经被旅行社,规划到西湖游的整条线路里去了。

既是游览线路的一个部分,接待游客,就是必然的事。

杭州西湖是知名景区,全国著名景点,旺季的时候,游客数量是很可观的,能超越国内很多景区的,我在杭州西湖边上拍的照片,就没有独照过,几乎全是集体照。

而游客来了,就要吃饭,要打尖,就会产生消费,这是最直接的收入,比卖茶更直接,更现成,更触手可及。

并且,游客来玩,来消费,梅家坞的茶农们是被动接受的,人在家中坐,客从四方来,轻松就能赚到这笔钱。

但如果是采茶,制茶,卖茶,那就需要茶农们主动,甚至去推销,这种钱赚起来,难度大了去了。

甚至,辛苦做茶卖茶,还不如去进一点货,自己坐在家门口表演炒茶技艺,成为景点旅游的一个部分,来钱快。

尤其在茶叶不景气的那些年,是旅游,拉动了梅家坞村的整体收入增长。

《5》

于是,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像丽江那样的旅游景点。

成为了充满着江南风情的农家乐、民宿客栈的地方。

当然在这些农家乐和客栈里,都会摆放着制茶的设备,比如炒茶的锅,烘干的机器,但是,它们都身处房间的角落,成为了一件摆设。

当然也可能在春茶季的时候,成为一件促销工具——游客亲眼看到炒茶制茶,买上点茶做为旅游的伴手礼,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么?

身为茶人,眼见着这里的繁荣,因为游客的到来而致富了一方百姓,我们还是感觉到遗憾。

这个占据着西湖龙井一半产额的茶村,鼎鼎大名的梅家坞村,它竟然把自己发展成了一个旅游景区,一个江南的丽江。

茶香不见了,唯见汽车尾汽,飘摇于村子上空。

唯闻人声鼎沸,各路方言,充斥着茶村的各个角落。

那曾经的国茶一哥,西湖龙井的主产区,就这么淹没在导游的喇叭声里,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汽车鸣笛声里。

在私心里,从茶叶发展的角度来看,村姑陈更愿意梅家坞是一个像太姥山一样知名的茶村,一个真正的只有茶香的地方。

是一个只有买茶和卖茶,只有采茶和制茶,没有游客喧嚣的世外桃源。

旅游是流动的,而茶产业,是可以做大的。

《6》

找了一家店,坐下来吃饭。

隔着大丛的菊花枝,有旅游大巴在行走。

在微斜的阳光里,点了一壶黄酒,用青梅和姜丝煮过,倒在玻璃杯中,有晶莹的光芒。

用店里借的大茶壶,泡了武夷山胡歌的正岩肉桂。

李麻花说,这么大把的壶,你能泡吗?我淡定:走南闯北这么些年,我已经适应了操作各种茶具。

果然壶太大,水不够沸,泡出来的肉桂,风韵全无。

我们俩一边喝着这用大壶泡出来的、香气和滋味完全变调的正岩肉桂茶汤,一边给武夷山胡歌发语音,你的技术不行啊,肉桂这么淡,叫人怎么喝?

那边的武夷山胡歌,吓出一脑门子汗来,发了二十多条语音过来解释。

我们俩就着黄酒,配着岩茶,哈哈大笑。

在阳光的微晕里,在黄酒的微醺里,村姑陈写下了这些文字。

身为一个茶人,村姑陈希望,梅坞,是一个单纯的茶村。

而不是,充满了游客的,景点。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完结篇:这一年,太姥山的改变

第36篇:今年白茶总体产量如何?

第35篇:水润万物,雨生百谷,谷雨茶归来

第34篇:太姥山高山茶园的鸟语花香,不想下山了

第33篇:天气对今年白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

第32篇:春茶季,村姑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第31篇:春茶季,我犯了一种病,看到白茶就想采

第30篇:直播选茶,一天试了30多款毛茶!

第29篇:在茶园写稿是种什么感受?

第28篇:亲民冠军春寿眉来啦

第27篇:没有烘干的白茶有什么特征?

第26篇:太姥山版《石头记》

第25篇:春茶季的一天(内含彩蛋故事)

第24篇:今年春白茶品质有哪些变化?

第23篇:茶农的鸟枪换炮

第22篇:白茶里的花香,来自茶园边上的野花吗?

第21篇:那明星般的清明白牡丹

第20篇:疯狂的古树茶

第19篇:几张图教你分清白牡丹的等级

第18篇:特级、一级、二级白牡丹的区别

第17篇:为什么白牡丹比牡丹王更招人喜爱

第16篇:下雨天,试毛茶正当时

第15篇:白毫银针进入尾期,白牡丹正式出场

第14篇:春茶季,茶山上的那些过客们

第13篇:春茶季,太姥山高山上的雾

第12篇:捉急,春白茶还在采就急着催上市

第11篇:缘何牡丹王成为新茶友的挚爱

第10篇:半山已经采牡丹王,山顶还在采银针

第9篇:茶农们的笑脸

第8篇:茶界出名的套路

第7篇:福鼎茶农的未来之路

第6篇:春茶季伊始,茶农一天赚多少钱?

第5篇:白毫银针里的中庸之道

第4篇:试毛茶是一场与饥饿的战斗

第3篇:日光萎凋了两天的毛茶白毫银针什么滋味?

第2篇:白茶里头采的都是米针么?非也!

第1篇:喜大普奔,太姥山的白茶开始少量采摘了!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