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同治二年郑柴翁隶书八言联

        成都徐无闻永年先生签条题曰:“郑柴翁隶书八言联。”柴翁者,清季诗文大家郑珍子尹也,贵州遵义人,与独山莫友芝郘亭并称“西南巨儒”,二人皆宗许郑,工篆隶,郑氏著有《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郑学录》《汗简笺正》《巢经巢诗集》《仪礼私笺》《亲属记》《轮舆私笺》云云。

(徐无闻先生像)

        此联上下皆七字,何来“八言”之说?盖上下联中“五百”“卌(廿廿)”为合文,须作二字观之,故曰“八言联”。

后汉许叔重《说文》古今字学之冠冕,其书部列五百卌,是为文史常识,然则“六经四十三万名”又当作何解?

盖名者,字也,书证略举数例:
①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注:“或曰: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书之文字,得能读之。”贾公彦《疏》:“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字’者,滋也,滋益而生,故更偁曰'字’。正其'名’、'字’,使四方知而读之也。”
② 《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贾公彦疏:“郑注曰:'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礼记》曰:'百名以上,则书之于策。’孔子见时教不行,故欲正其文字之误。”故《隋书·经籍志·小学类序》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谓书字。”
③ 章太炎《訄书‧订文》:“自史籀之作书,凡九千名,非苟为之也。”
        是以,即“六经四十三万字”之意也。六经凡四十三万字之说,见《宋元学案》卷四郑耕老《读书说》,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计“九经”文字总数,其下王梓材案云“先生之说盖本欧公,而字数有异尔”,兹列举郑耕老“九经”字数合计如下:
《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九十字。
 39224+25700+45806+99020+24207+196845+12700+34685+1903=480090
        依郑耕老之说,不计《论》《孟》《孝》三经,则六经字数凡430802字,故四十三万之数,盖笼统而言。宋方岳《秋崖集》卷十四《赠背书人王生》:“我无王书二千六百纸,空有六经四十三万字。”同卷《题刊字蔡生》:“六经四十三万字,古未版行天所秘。”清陶季《舟车集》后集卷九《勉诸孙》:“六经四十三万字,我所见者未什一。”福山王懿荣《王文敏公遗集》卷五《之罘秦刻石歌》:“君不见六经四十三万字,秦灰不烬今犹是。”
        郑柴翁从故训而以合文作书,信好古敏求之士也。清季宣统元年京师大学堂算术科,亦采郑耕老之说,加减运算六经字数,题目如下:
“今考六经字数。《春秋》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礼记》九万九千零二十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零六字,《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尚书》比《毛诗》少一万三千五百二十四字,《尚书》又比《周易》多一千四百九十三字,问六经共字几何?”
算式表达如次:196845+99020+45806+39224+(39224-13524)+(39224-13524-1493)=430802。
      《春秋》者,即郑耕老所举《春秋左氏传》。

近人邓粪翁亦有合文楹帖存世,与郑柴翁机杼暗合,二公皆邃于许学久矣!厕简楼集山谷老人句云:“十二观音无正面,三千世界起龝豪(毫)。”又一联曰:“五百里中有作者,三千年后与(誉)斯文。”此联长款注明用字理据,粪翁文字根柢不浅也。

(图片取自雅昌网)

附一:清人谢启昆《小学考》卷十五“无名氏正名”提要:
       《隋书经籍志》叙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为书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者以为书之所起,起自黄帝苍颉,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故有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处事六义之别。
        陈鳣《论语古训》曰:鳣按《周礼》“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注: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书之文字,得能读之。贾疏: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字者滋也,滋益而生,故更称曰字。正其名字,使四方知而读之也。大行人“九岁属瞽史论书名”,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聘礼》曰“百名以上”,是文字通谓之名也。臧在东曰:孔子书字,必从保氏所掌古文为正,病时不行,故卫君待子为政,而子以是为先也。子路以为非急务,不必尽正,故子斥以为野。又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即史阙文之意。按《说文解字叙》亦引此二句,是许君同以为正字。
        又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者句也,文字不正,则书句皆不顺,颠到是非,故事不成,而礼乐刑罚皆失,其弊至于民无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于书无所苟,正名乃为政之本,与删书定礼乐,同一垂教万世,不可以空言视之也。《北史·儒林传》载刘《五经正名》十二卷,《隋书·经籍志》小学类《正名》一卷。又叙云: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为书字云云,是隋以前俱郑学也。
附二:戴震《经考附录》卷七“十三经字数”:
        郑耕老曰:“《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四千九十五字。”
        顾炎武《金文石文字记》:“唐国子学石经,《周易》二万四千四百三十七字。《尚书》二万七千一百三十四字。《毛诗》四万八百四十八字。《周礼》四万九千五百一十六字。《仪礼》五万七千一百一十一字。《礼记》九万八千九百九十四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八千九百四十五字,《公羊传》四万四千七百四十八字,《谷梁传》四万二千八十九字。《孝经》二千□百□十三字。《论语》一万六千五百九字。《尔雅》一万七百九十一字。”
按:石经字数多于郑氏所计。吾友吴行先曰:“石经并篇题及诗篇後几章、章几句者,皆统计在内,而《礼记》校郑所计独少,以唐《月令》校旧《月令》少二百余字故也。”又郑于《孟子》,乃据赵岐题辞十字数,陈士元谓实有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字。
附三: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九经文字》:
        右郑耕老《勤学》。九经非唐制,亦非宋制。唐以《礼记》、《春秋左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书》、《公》、《谷》为小经。宋合三传,舍《仪礼》,以《易》、《诗》、《周礼》、《礼记》、《春秋》为六经。又以《孟子》、《论语》、《孝经》为三小经。予谓《仪礼》、《公》、《谷》皆不可缺,当补。《仪礼》五万六千六百二十四字,《公羊传》四万四千一十五字,《谷梁传》四万一千五百十二字,合十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一字,日诵三百字,更一年三四月可毕。即减半亦不过二年半。至《尔雅》十一卷,存以流览,可不复成诵。呜呼!以《禹贡》行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断狱出使,以《甫刑》较律令,《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周官》致太平,以《礼》定服制等威,始可谓之真经术。
附四:《宋元学案》卷四“梓材谨案”
         此说有作欧阳公读书法者,其数诸经,先《孝经》,次《论语》一万一千七百五字,次《孟子》,次《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次《尚书》,次《诗》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次《礼记》九万九千一十字,次《周礼》,次《春秋左传》。先后、字数微有不同。又云:“九经正文,通不过四十七万八千九百九十五字。童子日诵三百字,不五年,略可上口。”是先生之説盖本欧公,而字数有异尔。
附五:郑氏著述刊本

      清同治七年,独山莫氏于金陵刊郑氏《轮舆私笺》二卷;光绪三十四年遵义官书局排印本《樗茧谱》一卷,题“遵义郑珍纂,独山莫友芝注”;民国三年甲寅(1914)陈夔龙花近楼本,此本全称为“遵义郑征君遗著”,收文集六卷、诗集九卷、后集四卷,遗集一卷,附《屈庐诗集》四卷。封内扉叶题“甲寅花近楼校勘,独山莫棠署耑”,版心下镌“文通书局印”字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