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为什么在民间又被称为“孝鱼”?
黑鱼在民间被称为“孝鱼”,与它的习性有关,一般母鱼在产卵以后,身体各方面就会变得很虚弱,特别是眼睛,几乎处于失眼的状态,看不清池塘里面的食物,几乎没办法进食。一些比较小的鱼仔,为了挽救自己的母鱼,就会游到它的嘴里,让母鱼吃掉自己,以报答养育之恩。在民间地区,黑鱼也就被称为了“孝鱼”。
先来了解一下黑鱼的生长习性
黑鱼是乌鳢鱼的俗称,是鳢科鱼类中分布最多的一种鱼,还有的叫生鱼、财鱼等,它的性情很凶猛,属于肉食性的鱼类,在养殖的时候,就不能与其它的鱼类一起养殖。它的头部是圆筒形,身体的部位比较长,口也比较大,嘴里面长满了细细的牙齿。背部的颜色是深绿色,腹部的颜色就要浅一些。
黑鱼的分布比较广泛,我国的西部山区没有以外,其它地区的水域都可以生长,特别是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有大量分布。它是一种淡水鱼类,通常生活在水草或淤泥之中,江河、湖泊、池塘、水田里都有它们的身影,适应能力比较强。在水里面,它们一般捕食一些小鱼小虾及幼虫类为食物,到了夏天的时候,摄食量也就会增加,生长速度也会加快。
黑鱼幼仔真的会保护母鱼吗
其实,说起黑鱼幼仔为了报恩,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因为黑鱼算不上高级动物,当然也不会产生这个意识,只是一种碰巧的现象而已。有研究人员发现,当母鱼产卵以后,眼睛还不至于会失明,但确实是有鱼仔往母鱼嘴里钻。这是一种自然的进化现象,完全是母鱼为了保护仔鱼不受伤害,产生的一种本能行为。当有危险产生的时候,母鱼就会张开嘴巴,小鱼就会藏在嘴里,等过一段时间,没有危险之后,再把小鱼放出来。其实,这是鱼类的一种本能,就是起到保护的作用,人们看到以后,就误认为是行孝的一种行为,这种说法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黑鱼的营养价值比较高,人们常用这种鱼来行孝,也被称为孝鱼
黑鱼不同于其它的鱼,它的肉比较鲜嫩,而且没有多少刺,个头也长得很大,鱼肉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甚至比鸡肉、猪肉含的蛋白质还要多。像住院的病人,做了手术之后,一般就会选择食用黑鱼来补身体,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还有一些老人,身体素质比较差,家里的孩子也会买一些黑鱼回来给老人吃。
黑鱼的肉质不仅有蛋白质,还有18种氨基酸和矿物质,特别适合身体虚弱的老人食用。在农村地区,也流行晚辈给长辈送黑鱼,因此有的人也将黑鱼称为孝鱼。
总之,黑鱼的繁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这也是它的一种本能,每一种动物都会产生,只是行为不同而已。大家如果觉得好奇,想一探究竟,也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用水下摄影机将这个行为记录下来。就可以发现,黑鱼吞进去的小黑鱼仔,要不了多久,就会重新吐出来,它根本就不会吃掉自己的同类。
这是生物进化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繁衍生息的技巧,关于“孝鱼”这一说法,我们还是更加愿意接受是为了报恩的这个说法。
黑鱼被称为“孝鱼”,其实是人们对黑鱼习性的误会。
黑鱼怎么会被当成“孝鱼”的:
这里的黑鱼指的是乌鳢Channa argus,也俗称乌鱼、蛇头鱼(因为身体的花纹像蟒蛇)。它有个别名“孝鱼”,是因为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黑鱼妈妈孵化出小鱼后,会失明一阵子,这段时间黑鱼妈妈不能捕食,鱼宝宝为了妈妈不被饿死,会争相游进鱼妈妈口中饲喂母亲,人们看来觉得这是孝顺的表现,因此称黑鱼为“孝鱼”。于是,在一些地方,给老人祝寿时会进献一条大黑鱼,以此表达晚辈对长辈的孝顺。
其实是黑鱼的“护仔”行为:
人们强加给黑鱼的情感,从科学的角度看已经不知道怎么吐槽了。这个现象的实际情况是:乌鳢在繁殖季节,一般会选择浅滩或岸边水草丛生的水域产卵,亲鱼共同衔取水草和植物碎片构筑环状鱼巢,产卵后,亲鱼会守护徘徊在鱼巢附近守护鱼卵,不让其它生物靠近(黑鱼本身就是异常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黑鱼仔鱼刚刚孵化后,腹部的卵黄囊扔有残留,因此一般成群浮于水面,黑鱼亲鱼(通常是雄性)为了保护幼鱼,会时刻守护在仔鱼下方,仔鱼遇到危险信号会争相游向亲鱼寻求庇护,所以这就给人们一种“以身饲母”的假象。与其说孝顺,还不如说是父爱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