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塔:厉害的人比你少努力却比你收获多
有些人每天都很努力,日复一日,多少年忙忙碌碌不曾停歇,生活状况却一直没有明显改观。
有些人今天看书,明天买课,后天参加培训,过两天又出现在各种沙龙活动中,学演讲,学写作,学引导,学拆书,学运营,学短视频……但学的越多,越找不到方向,越迷茫。
而另有一些人,做的事情很少,效果却很显著,你还没想明白,他们已经成了身边的明星,常常出现在聚光灯下,各种资源都向他们倾斜。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关键原因就在于: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思维层面不同,有的人被困在较低层面一叶障目,有的人站在高处运筹帷幄力出一孔迅速破局。
那怎样才能从较低的层面上升到较高的层面来解决问题呢?
古典老师的《跃迁》一书中介绍的高效能塔,可以帮助我们看透问题,在不同层级间自由往返,提升解决问题的效能,用更少的努力,获得更大的收获。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高效能塔,内容分两部分:
- 高效能塔与效率层级
- 如何用更少努力获得更大收获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高效能塔以及它有什么用。
一、高效能塔与效率层级
如上图所示。高效能塔分为三层。
第1层,是资源层,指个人为某件事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等等资源。
有些事情,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就可以取得成果。
比如我女儿,有时为了周日能玩,就会选择周六上午和下午刷完所有作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就会做时间规划,把周六早上3个半小时和下午2个小时全部投入到完成作业上,有人约也不出去,这样有了足够的时间投入,她就能搞定作业。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这种思维,努力就出成果,投入就有回报,所以我们很多人遇到问题,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这个思维层面打转转,比如白天搞不定工作就晚上加班,加一天不行就加一周,加一周不行就加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
但其实这种思维,只是高效能塔的第1层。
第2层,是方法论层,指从使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法上着手来提高效率。
当你采用某种方法做事情时,往往难以避免方法自身的局限——无论你投入再多时间、精力,这种方法也没法搞定事情。
比如小远想通过读书来提升编程水平,一开始每周读2小时,没什么效果,后来每周读10小时,还是没什么效果,再后来,每天读3小时,依然没什么效果,再后来,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看编程书,可是依然没什么效果。
小远的做法,就是在资源层不断加大投入,希望可以获得突破。但这种资源投入,其实并没什么效果——只要过一段时间,他看过的东西就忘了,技术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提升。
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读书提升编程水平这种方法本身存在问题,它的效度很差,只能让你了解一些知识,不能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所以,小远发现自己投入更多时间并没取得更好的效果时,就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用的方法对我的目标有效吗?
- 使用这种方法,只要我投入更多资源就能有更大效果吗?
-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我达成目标吗?
- 有哪些人使用了与我不同的方法获取了更好的效果?他们是怎么做的?
这样子,小远就可能跳出资源层面,上升到方法论层,找到更好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效率。
就提升编程技能这件事而言,小远跳出资源这个框框一看,就能发现——设计DEMO反复练习是更有有效的方法。
还是提升编程技能这件事,对有的人来讲,无论他怎么投入资源,无论他换什么方法,都难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此时就需要再拔高一层,进入第3层。
第3层,是目标层,指从价值判断出发,考虑所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有几位通过在行向我咨询(在行APP或小程序内搜索“安晓辉”可找到我)的程序员,就遇到过“不管换什么方法、投入多少时间,都很难提升”的问题,还有的人的问题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觉得投入不进去,感觉非常迷茫”。
此时往往是因为目标出了问题:从现实角度分析觉得自己应该提升编程技能,从个人角度来看则不确定提升编程技能是否就是自己的追求。
当一个人对目标产生了怀疑,不认同某件事情就是自己魂牵梦萦必须实现的目标,看不清做这件事的意义时,他就很难通过投入更多资源获得更好效果,也很难通过更换不同的做事方法取得成果。
此时就应该停止在资源层、方法层打转转,应该跳出来,问问自己:
-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 如果做成这件事,对我有哪些意义?
- 如果不做这件事,会发生什么后果?我可以接受吗?
这么一问,就可能发现,啊呦,原来我做软件开发,仅仅是因为这份工作收入比较高,而不是喜欢,并没有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打算,所以做着做着,适应了高薪后,就会渐渐觉得倦怠。
那此时就可以再问问自己:
- 有哪些事情,是我更愿意追求的?
- 我纠结难断的这件事,能以哪些方式和我想追求的事产生联系?
也许这样的提问,能帮助我们发现原来所做之事的新意义,让我们重获动力,继续提升,继续做下去。
对某个目标失去兴趣,导致无法在相关的事情上取得成果,这是在目标层探索所能解决的一类问题。还有一类,是因为目标太多。
比如超级上进的小倩,2019年定了学习英语通过CATTI三级笔译和口译、晋级三级拆书家、拿到CFA证书、每天跑一万步、从零开始将一个读书公众号运营至10万关注等目标,做着做着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无论把时间管理做到何种精细程度,无论采用何种高效的精力管理方法,都搞不定这些事情。
小倩的问题,就应该在目标层考虑,从个人发展战略角度来审视,筛选那些对自己更重要的、实现了意义重大不实现损失惨重的目标,这样就能聚焦,就能做得更少,做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果。
高效能塔把效率分为资源层、方法论和目标三个层级,简单有效,特别适合我们这些经常埋头苦干被困在某个思维平面上的人使用。它是一个有效的思维工具,能帮助我们跳出当前所在的思维平面来看问题,在更高层面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如何用更少努力获得更大收获
那么,问题来了,具体到生活和工作中,要怎么用高效能塔呢?
两种用法:
- 由低到高设问,寻找解决策略
- 自顶向下规划,避免陷入低水平的勤奋
一个一个来说。
所谓由低到高设问,寻找解决策略,指的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沿着资源层、方法论层和目标层来探寻解决之道。具体做法,可以这样逐层提问:
- 投入更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人脉等)能否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 我正在使用的方法合适吗?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 这个目标是我真正想要的吗?符合SMART原则吗?
举个例子,小白想学演讲,买了本《高效演讲》,开始学习,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这本书,可过了三个月,书的内容滚瓜烂熟了,可还是无法完成一次演讲,要么不知道讲什么,要么站到人前就发抖、失声。
结合小白的例子,就可以用逐层提问的方法由低到高寻找解决策略。
首先问,小白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看书,就能学会演讲吗?
答案是不能,他已经投入了所有业余时间,已经把书看了N多遍了,再看还是那样。
接着问,看书学演讲这种方法合适吗?
答案是它可以帮助了解演讲相关的知识,但不能把演讲知识转变为演讲技能。
那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的培养演讲技能呢?
网上搜索,或者问问身边会演讲的人,就会了解到看别人演讲、写逐字稿、拜师、自己录音录视频练习、找同好者小范围互助练习、参加专业的演讲培训等等方法。
那接下来,小白就可以选择一种方法来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升演讲技能。很可能,他的问题在这一层就解决了,他经过一段时间,就能选择某个话题进行一次公众演讲。
如果过了段时间,小白实践了各种方法,还是没提升,就可以上升到目标层来问自己:演讲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答案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取决于小白的现实情况和价值判断。
如果答案是,小白就可以继续问,“我设定的学会演讲这个目标,符合SMART原则吗?”
如果不符合,就可以根据SMART原则来重新设定,然后再回到资源层开始投入,继续学习。
如果目标已经符合SMART原则了,怎么办呢?
返回第二层,问自己:我当前所用的方法本身,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什么?如果自己找不到答案,可以寻找使用这种方法且取得效果的人来咨询,也可以寻找演讲方面的老师来咨询。
等到小白试验出针对自己的有效方法,就可以再回到资源层,加大投入力度,快速取得成果。
这就是效能塔的第一种用法,由低到高设问的用法。
现在来说第二种用法,“自顶向下规划,避免陷入低水平勤奋”,它指的是,在开始做事之前,先明确目标,再选择方法,最后再投入资源。具体做法如下:
- 先在目标层考虑,筛选出要实现的那个。具体问这些,这些目标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我的可支配资源能满足这些目标吗?这些目标的意义是什么?这些目标符合SMART原则吗?
- 然后下降到方法层,针对某一个要做的目标提问,比如,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谁做过类似的事情?他用了什么方法?每一种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边界、使用方法、效果都是怎样的?通过分析,找到一种或两三种方法来尝试。
- 最后,选择一种方法,制订具体计划,开始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等,进入执行层面。
这种自顶向下规划的方法,软件公司做项目时都会用到,比如先考虑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有什么收益、对公司的发展有何意义等,然后问怎么做、用什么技术栈、采取什么架构、采用什么开发模型等,最后进入开发环节,制定项目计划,投入人手、时间、设备等资源,把软件做出来。
高效能塔的两种典型用法,还可以融合使用,比如遇到问题后,直接跳到目标层来审视、规划,比如自顶向下规划时,搞不清楚什么方法更有效,那就先跳到资源层,投入有限的资源先尝试,看能不能在尝试中发现好的方法。
如果能有机结合由低到高和自顶向下两种方法,就可能避免低效率勤奋,就可能让自己的付出更为高效,就可能用更少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作业来啦
相信你和我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没心思学某种技能,比如年初定的某个目标迟迟没有进展,现在,请你找一个这样的问题,试着用高效能塔来分析一下,看能否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