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南龙村的“重游泮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南龙村罗氏宗祠(本辑图片摄于2007年6月)
最近翻出以前拍的一些旧照片,其中2007年盛夏的一天,我们几位朋友在惠东的文物通南海风老师带领下,到惠东的乡村去寻访文物古迹。其中一个目的地是位于白花镇洋田村的原田新居(冯大利围屋),这是惠东县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客家围屋。当时,从莆田到洋田村正在修路,路面挖开了还没打水泥路面,车子走不了,于是我们绕道南龙村转过去。在南龙村的祠堂前看到立有一对旗杆石,于是停下车来看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罗氏宗祠大门
南龙村的祠堂是罗氏宗祠,祠堂前面的旗杆石上刻着“咸丰十一年辛酉科重游泮水增贡生罗重离立”。“增贡生”好理解,在明清时代,选拔贡生是在科举考试之外的一种选拔人才的举措。贡生有多种形式,包括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例贡、增贡等。清代后期,由于国库空虚,也可以花钱捐个贡生来光宗耀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罗氏宗祠前的旗杆石
但是,“重游泮水”就很少见,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这人比较喜欢刨根问底,于是,回来后上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原来,“重游泮水”是考取秀才满60年的意思。泮水,即孔庙前的泮池,考取秀才叫“入庠”、“进学”,或称“游泮水”,入庠满60年为“重游泮水”。据说,满60年的老秀才,还能参加一个特殊的仪式,和当科新考上的秀才一起,到孔庙“入泮“,拜孔子,所以称作“重游泮水”。那时,能考个秀才都不容易,有人考到头发胡子花白还考不上,要“重游泮水”就更难了,既要进学早,还要享高寿,所以是十分稀罕的。试想,即使10几岁考上秀才,到“重游泮水”已经是70多岁了。那时人的平均寿命不长,超过60岁就算上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能“重游泮水”的人可谓少之又少,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所以才会在祠堂门前立一对旗杆石来炫耀。有没人做过统计,在惠州范围内,能“重游泮水”的有几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南海风老师在拍摄记录
旗杆石上的咸丰十一年是1861年,60年前就是1801年,即嘉庆六年。由此可见,立这对旗杆石的罗重离老夫子,应该是在嘉庆六年之前就已考上秀才了,不过,在此后漫长的60年间,他应该也没更进一步考上举人,只是选(或捐)了个增贡生安慰一下。好在他够长寿,争得一个“重游泮水“的殊荣。这样探究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呢。乡间隐藏着很多文化,等待有心人去挖掘。俗话说“开卷有益”,其实,出门也有益。只要你带着求知的眼光,多出去走走,总是会有收获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旗杆石上的刻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