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被长期误解”的仲景名方 —— 肾气丸
《金匮要略》共有一处载崔氏八味丸: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匮要略》共有四处用到肾气丸: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十五条: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十七条: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三条: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水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十九条: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四两 薯蓣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两(炮)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1. 肾气丸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内经》这一段原文中所说的肾气,指的是肾中的精气以及肾的整体功能。
肾气盛、肾气实的特征是齿更发长、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阴阳和而有子;
肾气平均的特征是筋骨劲强、筋骨坚、真牙生而长极、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肾气衰的特征是发堕齿槁,重一些就会女子地道不通、男子精少、形坏而无子了,再重一些就会形体皆极而齿发去了;
肾气有余的特征是年已老而有子。
仲景的肾气丸应该是补肾气,治疗肾气衰的方。
上面这些肾气衰的表现没有明确的寒热征象,不是典型的阴虚或者阳虚的表现,肾气丸也就不是补阴的或者是补阳的方。
由此可见,将肾气丸作为补肾阳的代表方不准确。
2. 崔氏八味丸
林亿等人有鉴于书中“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的实际情况,因而“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这里所说的“散在诸家之方”,是指散落于诸家之方(以唐代为多),即张仲景方被后世医家应用并收录的方剂。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后附录的崔氏八味丸,乃唐代崔知悌《崔氏篡要方》转引张仲景的方剂。
丹波元简《金匮要略辑义》说:“《外台》脚气不随门载:崔氏此方凡五条。第四条云,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旧唐书·经籍志》:《崔氏篡要方》十卷,崔知悌撰(新唐书·艺文志,崔行功撰)。所谓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为仲景收崔氏之方,故详论之。”
1. 虚劳腰痛
腰痛,肯定和肾相关,因为腰为肾之府。但是否就是肾虚所致,并不能肯定,因为其他的因素也可以导致腰痛,如瘀血、寒湿等。如果是虚劳腰痛,那肯定就是肾虚了。
虚劳,就是张仲景提出来的,但至今学术界也没有准确的概念。
根据《金匮要略》中虚劳的内容,我认为虚劳的定义是:气血阴阳皆虚,五脏并损的复杂性虚弱病证。
虚劳肯定是虚弱的,同时是复杂性的,不同于单纯的虚证,也因此,虚劳不可能是急性的,它的病程会长。
病程长的、复杂的虚弱病证,肾虚就不可避免了,所谓“五脏所伤,穷必及肾”,虚劳的病人出现的腰痛,必定是肾虚的腰痛。
2. 少腹拘急
这里的少腹,应该是小腹。少腹拘急,即小腹部拘挛、紧张、不舒适。
这种感觉在老年人相当常见,因为老年人的泌尿、生殖系统的退行性改变、慢性炎症很普遍,如男性的前列腺肥大、炎症,女性的慢性尿路感染、阴道炎等,都有小腹部的不适感。
这些表现是衰老的表现,而衰老的本质是肾虚。
老年人的少腹拘急,是肾气丸证;依此类推,慢性虚弱病人出现的少腹拘急,也是肾气丸证。
小便不利也肾气丸的主证。如果病人同时有小便不利,那少腹拘急就是必然的。
在临床上,少腹拘急可以引申一点,如男性的阴茎、睾丸抽痛,女性的阴道抽痛等,也是肾气丸证。
需要注意的是,肾气丸证的少腹拘急必须是虚弱人群,如老年、慢性虚弱性疾病等,如果是强壮的人群,那就是桃核承气汤证或抵当汤证之类。
不过,其实,肾气丸证的少腹拘急也与瘀血有关,因为生地黄、丹皮、桂枝都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如治疗瘀血为主的桂枝茯苓丸中也有桂枝、丹皮。
日本医家认为,《金匮》中所说的少腹拘急,在临床上可见到少腹部的腹直肌紧张,从少腹到阴股有牵引感,按诊时可以触及脐下正中有条索状物。
3. 少腹不仁
附方崔氏八味丸的主证有“少腹不仁”。
少腹不仁的表现为脐下少腹部的松软无力,按之没指,患者自觉该处麻木不仁、感觉减退。
脐下的小腹部即是丹田,是肾气的潜藏之处。小腹部的松软无力,是肾气虚的典型表现。与此伴见的表现有尿无力、阴茎勃起无力、阴道松驰、憋不住大小便等,老年人和虚弱的病人都常见。
日本的龙野一雄认为,少腹不仁系指下腹壁紧张程度软弱者而言,有麻痹的含义,麻痹有知觉麻痹和运动麻痹,临床上包括此两方面,皆作不仁处理。
少腹不仁的他觉腹证是腹壁的软弱,其软弱的程度有比上腹部软,乃至像棉花般软之间的各种程度。这是八味丸的腹证。
4. 小便不利或小便数多
虚劳腰痛和妇人转胞有小便不利,男子消渴有小便反多。
主水是肾的重要功能。主水,就是维持水的正常代谢。
肾的主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水的正常运行输布,包括正常的排泄小便;一是固摄水液,不使水液流失耗散,包括正常的贮藏津液。
肾气衰,无力运行水液,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无力固摄水液,则可出现小便频数量多,甚至遗尿等。
同样需要强调,小便不利或小便数多,见于虚弱人群才是肾气丸证,见于强壮的人群则不是肾气丸证。
妇人杂病的转胞,原文谓“胞系了戾”,不必等同于西医的输尿管的扭曲缠绕,而应该理解为虚弱的妇人出现的小便不利。
5. 短气
短气,就是呼吸的时候感觉气不够用,即如《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2条所谓“短气不足以息”。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和《痰饮病篇》都提到了短气,这两篇中的短气都和痰饮阻滞、肺气不畅有关。
肾气丸所治的短气见于痰饮病篇,其特征应该是病人短气,可见小便不利,没有其他的伴随证,短气的程度也不重,体质是虚弱的。
如果短气的程度重,有其他的伴随证,就不是肾气丸证了。
如《痰饮病篇》第2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应该是葶苈大枣泻肺汤证;《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的栝蒌薤白白酒汤证,表现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短气还常见于肺气虚、脾气虚,在短气的同时伴有肺气虚和脾气虚的表现。
附《金匮要略》中有关短气的原文:
《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3)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9)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12)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13)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14)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2)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6)
1. 干地黄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地黄可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
《名医别录》记载干地黄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归纳起来,干地黄的功效有:填精补髓,强壮身体,抗衰老。这就是恢复肾的功能,就是补肾气。
2. 山茱萸
《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茱萸,久服轻身。
《名医别录》记载,强阴,益精,安五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
归纳起来,山茱萸的功效有:强阴益精,强壮身体,抗衰老。也是恢复肾的功能,补肾气。
3. 山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山药,补虚羸,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名医别录》记载的山药,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藏,强阴。
归纳起来,山药的功效也是恢复肾的功能,强壮身体,抗衰老,也是补肾气。
来源于《汤液经》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记载的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小便不利,脉快;大补肾汤治精气虚少,骨痿,腰痛,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都以干地黄为君。
可见,干地黄是补肾的正品,干地黄与山茱萸、山药的配伍是补肾的最佳组合,肾气丸以八两干地黄为主,配四两山茱萸和四两山药,目的就是补肾气,恢复肾的功能。
肾气旺盛,肾的功能恢复,则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消渴小便多、妇人转胞不得尿、微饮短气等,以及一切因为肾气虚衰,功能减退导致的种种表现,都会随之消失。
4. 方中的三味泻药,泽泻可以利水、泻肾浊,茯苓利水,祛脾湿,丹皮泻肝火,这是我们熟知的。
此外,《神农本草经》记载泽泻“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名医别录》记载的泽泻“补虚损五劳,起阴气,止泄精”,这些都是明显的强壮、抗衰老的功效,也就是补肾气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伏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名医别录》记载的茯苓“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也有强壮、抗衰老的功效,即补肾气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丹皮“安五脏”;《名医别录》记载除“五劳,劳气”,也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一两桂枝和附子,可以生化肾气,即促使肾精化为肾气,同时也可以防止方中的地黄、泽泻、丹皮等的寒凉。
从整体上看,肾气丸的寒热倾向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温阳作用,并不适用于治疗肾阳虚衰的虚寒证,而后世却将肾气丸作为温补肾阳的代表方,这不符合仲景的意思,也不符合临床实际,因为,张仲景用肾气丸治疗的确实不是明显的寒证。
附肾气丸中的药物在《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中的记载:
干地黄
《神农本草经》: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名医别录》:干地黄,苦,无毒,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并云:生地黄,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搏,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坠,坠踠折,淤血留血,衄血吐血,皆捣饮之。
山茱萸
《神农本草经》: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包,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
山药
《神农本草经》:署豫,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生山谷。
《名医别录》:平,无毒。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藏,除烦热,强阴。
泽泻
《神农本草经》:泽泻,味甘寒,主风湿痹痛,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
《名医别录》:咸,无毒,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茯苓
《神农本草经》:伏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 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名医别录》: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牡丹皮
《神农本草经》:牡丹,味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附子
《神农本草经》: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症瘕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桂枝
《神农本草经》:牡桂,辛温,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名医别录》:甘,大热,有大毒,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筋骨,强阴,又坠胎,为百药之长。
明日奉上仲景“肾气丸”的特异性使用指导,及市售的“肾气丸”、“地黄丸”们的成分解析。敬请期待!
注:封面图来源于百度图片,若有使用不当,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