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结婚会怎样?”原来,单身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在哪个时刻,你觉得单身很没有安全感?”
前些天,在一个运动群里,一位38岁的单身姑娘发起了这个话题。
这个微信群大多是喜欢运动、周末约骑车、爬山而聚在一起的,其中有很多是单身,一番讨论,大家有一点共鸣:
就是一切顺利、身体健康的时候,单身很好,自由自在,没有几点前必须回家的牵绊、更没有孩子读哪个学校、报几个兴趣班的烦恼。
如果自己生病没有人照顾、或者家里出事没有人能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承担,就会特别希望有一个爱人陪在身边。
但是生病时再孤苦无依,也总有过去的时候,等到病好了,恢复活力了,又回到一个人就很好的姿态。
当每个人的经济和内心,都越来越独立的时候,我们对亲密关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希望他不仅是能一起搭伙过日子、分担生活压力的人,更希望是能互相陪伴、有精神上的共鸣。
曾经看过一个很贴切的比喻,阅读、电影、旅行、音乐,这些都会让你的感知更丰富、内心更细腻复杂,而感知就像是一把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就越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
一把复杂的锁,要等到自己的钥匙,就要付出更长的时间和等待。
有一部纪录片叫《中国剩女》,两位女导演追踪拍摄三位一线城市的职业女性四年,让我们看到她们在婚姻上受到的压力和自己在压力中的选择。
34岁的华梅出生在农村,家里有五个姐妹,父亲想要一个儿子的心愿,一辈子都没有达成。
家中最小的华梅,考上了一流大学,成为精英律师,有体面、高薪的工作,比很多男孩子还要能干。
但是一回到结婚的问题上,她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走进婚介所,职业红娘以阅人无数的脸孔点评她:年纪有点大了,长得一般;年龄大脾气还这么硬,没有男人喜欢……
回到老家,父母和几个姐姐围坐在一起,话题依然是催婚。
母亲苦口婆心地说:“别人都能结,为什么你就不能呢?”
父亲心痛地说:“当初卖血也要供你上学,谁知道你现在这个样子,别人问起来,根本没法说。”
已经结婚生子的姐姐,说到激动处,怒骂道:“不结婚就是不正常!就是不幸福!不结婚就该判刑!”
在他们看来,不管你事业多成功,不结婚就是丢脸。
一个家庭里最亲密的人,走向了不同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激烈冲撞的时候,华梅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她没有能力说服大家认可自己,只能用行动默默抵抗。
改变不了,就离开。
她选择出国深造,在异地的校园里,享受不被“剩女”两个字所约束的自由。
不会为了有一个人养我而凑合;不会为了害怕一个人而仓促结婚;更不会为了摆脱“剩女”的标签而逼迫自己走进婚姻,这是当代成年人对感情、对自己负责的方式。
偶尔会孤独,但是孤独与一个人是否有伴侣,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
人们越来越了解,孤独“是一种亲密感的缺失”,而亲密感的缺失不一定能够通过婚姻得到缓解。
当你躺在理应是你最亲近的人身边,却只感觉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没有心意相通时,那反而是你最孤独的时候。
看过一项数据,从1970年到2010年,30到34岁女性中的未婚比例已经大大地增加了。
以韩国为例,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只有1%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接近30%。
中国的数据反差没有这么大,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女性里面,同样只有1%处于未婚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5%左右。
也就是说,女性34岁之后晚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普遍地增加了,因为婚姻的意义改变了。
社会学博士、婚姻家庭研究学者钱岳曾经做过一个演讲,她以美国社会的婚姻现状为例,认为婚姻的意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婚姻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
在这个阶段,婚姻满足的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说提供住所、提供食物,帮助我们免于外界的侵害。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陪伴式的关系。
这个时候,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人们更关注情感上的需求,比如爱、被爱、浪漫、激情等等。
近几十年来,陪伴式的婚姻也渐渐地失去了主导地位。
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男性和女性一样,都要在外工作、赚钱养家。这个时候,人们对婚姻的要求,更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在婚姻里得到成长、他们的价值都没有在婚姻里得到体现。
人们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你的伴侣或者家庭,牺牲你自己。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首先你是你自己,其次才是谁的伴侣、谁的父亲母亲。
单身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一种选择,当选择单身的人越来越多,就是一种不能忽略的潮流。
选择单身的人,会不会后悔?有什么快乐和烦恼?
新闻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尚》杂志等多家媒体供稿,她把目光聚焦在单身女性群体上,采访了近百个对象,从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写成了《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
她们之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她们身份各异,想法迥然,却面临着相似的选择困境:我是否要单身,我要过怎样的单身生活。
作者的外祖母,给她很大的触动。
外祖母拥有硕士学位,当过生物老师,但是结婚生子后就选择做一位全职太太,每天做饭、打扫,做着繁重的家事。
后来,小镇上缺了一个生物老师,外祖母就了代课老师,一下子就干了22年。
作者回忆说,在外祖母90多岁的时候,老年痴呆症十分严重,忘记了家人,忘记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但她还记得自己的工作,能流畅地讲一节条理清晰的生物课。
也许,那件我们最热爱的、最能给我们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事,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在《单身女性的时代》里,还有很多人的选择和她们代表的问题:

朋友间的友谊能代替爱情吗?

没有子女的老人,如何面对孤独的晚年?

单身女性的未来会面对哪些问题?

书里的30多个故事,能给你一些启示。
丽贝卡·特雷斯特说:“我是一个成年人:一个复杂、但又复杂得很’合理’的人。
我是一个身边没有伴侣陪伴的人,但我有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城市、我的事业——更有我自己。我并不孤独。”
一个人拼尽全力,想要争取的,不过是更多可以选择的道路。
在我们越来越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人们的命运选择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要么结婚,要么孤独终老……
思想上自主、经济上独立,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项,更让我们拥有忠于自身选择的底气。
愿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最美的样子。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赏新晴,公众号:听晴声,微信号:zl851678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