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与修养·趋吉避凶之道

要想趋吉避凶,按中国古人的信念,需要达到天人合一之修养境界。怎样做能实现呢?

《系辞》以阴阳来解释自然之运行,并认为天人可合一。人借助于观天地之运行而得到道德启示,并指导自己修养身心。《系辞》以天作为修养论之形上基础,使人的道德行为找到了天人感应之依据,也使得其心性修养工夫,更容易为一般人所了解接受。

由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故《易传》中经常强调人须效法自然之规律与原则,作为行事的依据,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升·象》)

君子效法乾卦所示之刚健之理,不断努力而不懈怠;而升卦下巽上坤,巽为木、坤为地,君子观此象后,应循序渐进地修养美德,就像树木由矮小逐渐积累为高大。

程颐在《易程传》中曰:

木生地中,长而上升,为升之象。君子观升之象,以顺修其德,积累微小以至高大也。

《易》是效法自然精神而作的,故《系辞下》云: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易》最初的元素是八卦,而八卦是古圣人取法天象、地理、鸟兽、人身等自然万物的现象而编制出来的。除八卦外,圣人也取法自然之蓍龟创造筮法,效法天地之变化作为卦爻变化。

故《易》可视为天地具体而微之展现,能感通天地之德、比拟万物之情境,从而指引人们行事作为。戴琏璋有言:

《易传》各篇作者,本乎易学传统,有一些共同的认识。他们认为天地之道与人事是相感通的;卦爻结构既是天地之道的图像,也是人道的图像。(戴琏璋。易传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p217。)

其不但肯定了卦爻结构包含着天、地、人三才之道,又进一步提出天地之道可与人道相感应。

在传统儒家中,孔孟多从主体心性下手,其工夫是直截的,故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这是因孔孟皆以道德源头在自身,所谓天之内容,其实是道德之普遍性、永恒性,这需要自身不断从事道德实践方可证知。《系辞下》所言“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表明人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或是运用取法于自然之易卦,都是为了“通神明之德”,也就是使自性贯通于自然。这“通”字,表示此“神明之德”不仅存于自然,也存于内心。

故《系辞》强调人去效法自然理则,并非因道德源头在于外在之自然,而是通过领悟自然理则,去发掘、验证自身之道德源头。《系辞上》云: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可见,卦象爻辞之变化能反映自然活动。然而,欲使得卦象爻辞之神妙彰显出来,则有赖于人类之运用与领悟。

此概念也可从《易传》其他篇章得到印证,如: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存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震·象》)

蹇卦下艮上坎,艮为山、坎为水,象水在山上,积滞而不能下流。水虽在山上,但终须返下,君子受此启发,反身省察并修德以解除困难。震卦是由两个震卦单卦重叠组成,象征接二连三地打雷,使君子惊惧而能自省改过,并启示君子凡遇惊惧之事皆当如此。
蹇卦与震卦
无论是蹇卦或震卦,都警示人应“反身修德”。然而只有道德内在于人,才需要自我反省;若道德外在于人,则只能接收而无需反省。人观自然之德,然后以自身之德呼应之。从“天何言哉”可看出,孔子之心性工夫虽多为直截,但也有借助于自然启发之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