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跨界经典名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炮附子(一枚)】
《伤寒论》条文: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何为气分?
《伤寒论》:“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跗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诸病源候论》:“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用古文解释古文总是很费劲。
换句话说,我们习惯把气血阴阳中气和阳的问题,统称为气分,把阴和血的问题称为阴分或血分。此证系阴盛阳微,此病病于“水饮”,虽为阴分病,却没有直接化饮利水,而是救阳消阴,从而实现扶阳逐水,故为“气分”。古文把这种阴病治阳的治疗方式,称为气分病。
解读: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
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黄帝内经》:“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自然界是个大宇宙,人体就是个小宇宙,天气清朗,万物生长有序,当自然界阳气被扼,乌云密布,就会出现日月灰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万物生命不能延绵。
人体也是一样,阳气不足,外邪侵袭,则“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方中补中有散,散中有补,既温补真阳,又开闭散寒,枢转气机,正所谓“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惜字如金的古圣先贤在多部经典古籍中一遍又一遍地记载着这个方剂: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三因》原书同卷)
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
桂附汤(《三因》卷十四);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
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医门法律》);
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方剂辞典》)。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被多家古籍收藏,现今却鲜人问津。
这个方剂很有特点:原本是气分的药,却在干着阴分的事;本是阳间的人,却在管着阴间的事,难道是经典名方中“日审阳,夜审鬼”的包拯?真可谓跨界名方。
浩瀚的医籍医案中记载着这个方剂的丰功伟绩:
王渭川《金匮心释》云:“仲景治气,不是直接助气,而是以辛散甘温之药以行阳化气,温煦营卫,发散寒邪而使病愈。”本方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特发性水肿、肺心病、肝硬化腹水、风湿性关节炎、 梅尼尔综合征、渐冻症等疾病。
浅田宗伯的《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中记载有该方治愈肺结核、乳腺癌等重病的经验,另外还有对多方治疗无效的化脓性鼻窦炎用该方治愈的记载。并且说道,对多种疾病百治不验者,作为备用的一手,可使用该方促进阴阳之气循行进行治疗。
藤平健先生以腹诊确认“心下坚,如旋盘”为指征,使用桂姜枣草黄辛附汤治疗多例腰痛、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获得良效。并认为该方使用面广,在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时却能奏效。
……
朱良春医案:曾治一妪,61岁。夙患肺源性心脏病,3个月前因咳喘、心悸、腹水而住院治疗月余,诸恙均已平复。近因受寒、劳累,诸恙复作,咳喘较剧,夜难平卧,心下坚满,按之如盘如杯,腹大如鼓,下肢浮肿,小便量少,面色灰滞,舌质紫苔薄,脉沉细。此心阳不振,大气不运,水邪停聚不化之患,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方。连进5剂,咳喘遂平,心下坚满已软,腹水稍退,但下肢依然浮肿,续予原方加黄芪、防己、椒目,连进8剂,腹水退净,下肢浮肿亦消十之七八,再以温阳益气、调补心肾之剂以善其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