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年味【征文】
年 味
白金华||天津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撕去昨天一页,日子便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再不复返。眼看日历还剩下薄薄几张,意味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年年过年,年年一样,年年不一样。长大后,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是“小时候才是过年哪”!年味都去哪儿了?小时候是怎么过年呢?从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开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4000年来,老祖宗已经把过年的流程给安排得明明白白满满当当。
二十三糖瓜粘, 俗话说,过了小年就是年,这一天属于“小年”,传统的祭灶节,是灶王爷回天庭述职的日子,要吃“糖瓜”,意思是希望灶王爷吃了糖瓜后拿了封口费,回天庭能多多美言几句换来明年好收成。灶台上也会贴对联:上天言美事,回宫降福瑞。酥脆的糖瓜让我们感受到一丝丝甜甜的年味……
二十四写福字,这天还有剪窗花,写对联等习俗。我家贴春联,从来都是身为民间书法家的老爸亲自挥毫,裁纸、洗笔、磨墨、写字、晒干一气呵成,满屋的纸墨飘香,各种福字让人眼花缭乱,正草隶篆全都有。写后老爸还给我们讲其中的道理,这个"福"字的左偏旁"礻"有祈神的意思,而右边的"畐"可拆分为"一""口""田",即一个家里的每个人都有饭吃、有工作做、有学可上,就是福。
剩下的红纸,在妈妈剪刀下变成各样的细腻精美窗花和长垂吊钱,刻镂着吉祥的图案和文字,装扮了方正呆板的窗格;随风飘动的轻盈与灵动,缤纷了冬眠的小院,预示着新年的舞台上,财源会滚滚而来。
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赶大集。第一件顶顶要紧的迎新年活动当然是买买买。卅年前,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大袋子坚果,几箱子水果,一桌子鸡鸭鱼肉,孩子们一套新衣服,这就是很完美的过年清单。物质丰富的今天,年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鸡鸭鱼肉,还有各种乳制品、豆制品、各色南北熟食,也会试试欧美日韩新口味,用于点缀喜庆气氛的小挂件,款款电声光智能玩具数不胜数。零食的品种就更丰富了,再也不是一把花生瓜子、几颗硬糖招待客人的年代了。
记忆深处,忘不了的还是打灯笼放鞭炮这一幕,当我们一群孩子穿上新衣服换上新鞋子,提着新买的生肖灯笼,挨家挨户的领压岁钱,每到一家,多一个小朋友加入灯笼游行大队,脚下是芝麻秸咯吱噼叭作响,俗称踩岁。以“碎”谐“岁”。寓意着岁岁平安,节节高升。灯笼耍够了,换个花样玩。孩子们掏出窜天猴、二踢脚、麻雷子,选一个手脚机灵的去点火,这个角色一边紧张兮兮点火一边故意嚷嚷着“响了响了,快跑啊”!旁观者一副怕色鬼模样紧紧捂耳朵躲起来。等到鞭炮尖叫飞上夜空,亮出绚烂的烟花,跟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炮响,大家个个拍手欢叫。个别调皮的小伙伴故意把小鞭炮往胆小的身上、脚下扔,就是喜欢看别人惊慌失措的样子。
舌尖上的除夕,少不了中午一顿有鸡有鱼的团圆饭,重头戏是晚上的年夜饭—饺子。沸水消毒过的硬币,被小心翼翼包入其中,吃到这枚饺子的幸运儿会在新的一年里挣到更多的钱。所以热腾腾的饺子刚刚端上桌,兄弟姐妹们都迫不及待的开始大吃特吃,一边吃一边开始福尔摩斯上身,“这个没有细纹,应该不是,那个形状不对,不是妈妈的包法,排除!到底是哪一个呢”?一边忍着胃胀,一边努力往嘴里塞饺子,突然一声大喊,我吃到了哈哈,满脸的诡笑暴露了小骗子的戏码。真吃到幸运饺子的,大笑着秀金灿灿的钱币,其余人等又是羡慕又是嫉妒,纷纷送上祝福。中奖者丝毫不掩饰洋洋得意,好像佛光护体镀上金身,已经脱掉了肉身凡胎。
2012年,闺蜜邀请我去她家过年,她带我分别去了苏州、金华和衢州三地,那里山色苍茫湖水氤氲,宁静而致远,我亲手摘下树上的朱橘和黄柚,感觉人生第一次吃到真正的橘子和柚子。然后去参观青山脚下闺蜜老宅门前的杨梅树,闺蜜说这就是她每年寄给我的杨梅产处。还有自家的板栗树,林间散养的鸡鸭,一切都那么的新鲜有趣。上菜啦!南方的餐桌,跟北方大不同啊,这才知道南方人过年不吃饺子,三十儿年夜饭必须鸡(积)庆有鱼(余),还有金华火腿、腊味合蒸、板栗馃子等等各色风味食物。于温柔乡感受精致的江南生活,我舌头大为满足,刁钻的胃简直乐不思京,上辈子的我应该降生在锦绣江南吧。
最近十年,一个人在北京,具体哪一年不太清楚,只记得小沈阳因小品《不差钱》一夜火遍大江南北。我年夜饭都不会做,随便凑合了。心情落寞无处排遣天天刷手机看电视,交友群有人建议组局在昆仑饭店聚餐,一起过去的都是有家不能回的单身狗。饭局聊天从拘谨到热烈,一个也是北京土著的小妞,居然愿意出来跟同龄人一起热闹,而不是陪着家人。把酒言欢,吃吃喝喝中大家很快就熟悉了,不再是网络群里的表情符号,已经成了久别团圆一家人。
后来的每个春节都有人提前组织年夜饭,报名者每人准备一道代表家乡风味菜,所以单身群的新年餐桌,汇集了上海的八宝鸭八宝饭、广东的白斩鸡、天津的独面筋、北京的扣肉、浙江的腌笃鲜、南京的蛋饺、武汉的鸭脖。这个大家庭的年夜饭惊艳了所有人,从第一次就定下了年年过年还要一起来。
今年过年回老家,回想30多年,魂牵梦萦、触动心弦的年味不见了,没有小时候穿衣服的雀跃心情,没有了铺天盖地的鞭炮声,没有了对充满诱惑的年夜饭的期待,年味好像真的越来越淡。有人开始怀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那般纯朴的生活方式。如今天天过好日子,仿佛天天过大年,谁还盼过年。过年的人心境变了,远离故土,亲戚之间越发疏远。即使过年,亲人们照旧低头刷手机,最近我家重新回归晚辈们给祖先牌位磕头烧香,重塑仪式感。很多传统过年食品手艺几乎失传,祖传的糕点面食年轻人不会做,只会去饭店里点餐。另外就是人越大对生活期望越大,只要心态积极,把过年看作是迎接崭新生活,迎接春天的幸福,就地过年,回家团圆,哪一种都是过年的正确姿势!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白金华,笔名东写西读,生于津门,求学齐鲁,定居北京。一生仰慕庄周、李白、曹霑,人称互联网小东邪,
爱文艺,爱浪漫,
爱幽默,爱吐槽,
爱数据,爱AI。一生追寻梦里的诗与远方,愿结交天下书友,共赏墨香!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