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臣绘制的《桃花源》图解析(中国古代绘画观后感系列5)
一、关于绘画的内容
近景处,画面描绘了山脚水滨,巨石森列,高大松树遮天蔽日,挡住了外部世界来者的目光。画中表现了两处入口,一处很小,有水流出,水道里有露出的石头;另一处,入口宽大,停泊着一只无人的渔船,表明故事的主人已经成功进入桃花源。由于记载的故事发生时间是春季,作者描绘了树木稀疏,山石裸露的时令特色,入口没有被草木隐蔽,因此,表现了比较容易发现平时非常隐蔽的入口。
中景处,作者依据《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通过想象,细致描绘了其中的景象:桃花源内的人群和渔夫相互躬身致礼和问候,他身前的地上放置着他的船桨。现场已经赶来一群人,有老有少,还有闻讯正忙着赶来的妇女儿童,交谈地点是村外,村内是一片片相互连接的茅草房,村内干净整洁、设施朴素,有河道分隔,一处草房前有一只看家狗,表明了故事记载的鸡犬相闻情景。村庄内外遍植桃花,时值春季,桃花盛开,点明了画面的主题。
远景处,右边是陡峭的多重高山,山间有一道瀑布飞流直下。作为山水画,高大的主山没有被作者安排在画面中间,而是留出左边的一半空间,表现了桃花源内的田园生活,那里拥有大片的田地,一个人赶着水牛在耕田,田地后面又有茅舍。再往远处,田地一直延伸到目光不及之处,表明桃花源的广阔。画面最远处,还是连绵群山,表明了桃花源是被群山环绕的一处地方。
二、关于绘画的技法
1、本幅画的主题是故事情节,构图奇特,画法工整,但是,重点描绘的还是山水风景,山石的画法表现了一定的层次感和质感。
2、山石采用先勾勒,再皴擦,然后淡墨染暗部,留出阳面,暗部的一些地方也留出,表示受光。暗部用花青平染,阳面用淡赭石平染。通过这种方法,表现出层次感。本文以为,由于前后所有的山石,没有拉开明暗变化,导致画面有些平板的感觉,如果能强调一下局部的明暗变化,形成丰富的明暗阶梯变化,应该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远处群山,采用淡墨勾出轮廓,以花青烘染。
3、按照近处形体高大、用墨较深的方法,勾勒桃树的树干和树枝,然后用点出大量细碎的粉红色和白色,表示桃花,远处的桃树则较小,用墨和用色较淡。近景处的三组松树,是重点描绘的对象,采用勾勒法画树干和树枝,染以赭石,松叶先用浓墨勾出,再整体平染花青,表现了松树的苍翠和遒劲。远处小树,则勾勒出直立的树干,以墨点画出树冠;最小的树木,则以俗称“胡椒点”的画法点出,本文以为,墨点用得太多,而且分布太散,应该有聚有散,则较好。
4、房屋、人物和渔船,采用淡墨简单勾勒,其中,人物面部仅以墨点刻画胡须和双目,部分人物衣服染以红色;耕牛、渔船染以淡花青;房屋采用赭石染出,本文以为,没有画全明暗关系,导致屋内亮堂堂的,有些不符常理,房屋毕竟是配景,作者没有细致刻画,也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