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抱头”的真意 道真
《也谈形意拳的'虎抱头'》 黄万祥
最近,好几位武林同道对形意拳'虎抱头'的缘起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看来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现在仅就个人所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为引玉之论。
孙禄堂先生在《虎抱头》一书中,有一条注解这样说,'虎抱头'乃'两手相抱有虎离穴之式也'。盖因猛虎出洞时,为防意外袭击,总是前肢并拢,从耳旁详情伸出宛若'抱头',配合后肢跃起,其疾如风,骠悍异常,这是一种本能的防卫动作。
先哲立拳,因其形而取其意,结合人体直立行走的特点,抽象出'虎抱头'的拳势,求其精神专注,攻守兼备,作为练习形意拳的入门功夫。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或许与'虎抱头'的本意庶几近之。倘若我们舍近求远,刻意求'深',反而失了先哲立拳的本意。
这样的理解正确与否,未敢自信。八四年四月初,笔者在河北完县参加孙禄堂老先生墓碑落成庆典之后,有机会与孙剑云同车返京,曾就这个问题请教孙老师,老师一笑莞尔,点头称是,始知一孔之见,尚未大谬焉。
谨此就教于武林同道,希望有益于我们的讨论。
心意拳之“虎抱头”析疑
一九八四年第一期《武林》杂志登载了王锡斌同志关于形意拳《“虎抱头”质疑》一文,读后对他的武术钻研精神颇为赞赏;同时想就“虎抱头”一势,谈谈我的见解,以供武林同好参考。
“虎抱头”一势,在形意拳中由来已久,斑斑可考,决非以讹传讹。如孙禄堂所著的《形意拳学》,姜容樵的《形意拳》、李天骥的《形意拳术》及《心意六合拳谱》等皆有所载,明确无误,也决非“虎豹头”之讹。拳谱云:“熊有竖顶之势”,故有“挺颈则精气贯顶”之说,不属于虎形范畴。动物园中,虽有老虎展出,但驯养己久,已失天性;它的行动,势必难见全貌。但猫捕老鼠的动作,则寻常可见。捕鼠时,先作吞身之势,然后两爪向前扑去,注意此刻动作,两爪即在头部正前方,爪不外撇,内斜,因虎猫同类,为四爪动物,故不易明显看出;若把它这一姿势站立起来(如人立然),即有“虎抱头”之形象。象形取意,以一臂屈时置于中线前方的为“单虎抱头”,以两臂屈时置于中线前方的为“双虎抱头”,在武术中则为兼顾带打,既能护卫自己的胸部、面部,又能进击对方。
如片面强调“虎抱头”是否应为虎用两只爪抱着头等等,实为象形取形,则大谬矣,不可取也。先哲立拳,开宗明义即为象形取意,泛取各形之特长,演为身法,其取拳艺名称之时,用心良苦,十分妥贴,不可轻意改动,以失其真。现在有些人表现猴拳中的某些动作,把猴相表现得维妙维肖。东捉蚤,西抓痒,以博得观众的哄堂大笑,鼓掌叫好,其实已失猴拳的意义,徒为表现猴相、取悦观众而已。猴拳内涵已失,“武术”二字亦不复存在。我们打猴拳,应取猴的纵身之灵,抓拳之精,机警敏捷诸特点,演为猴拳,所谓取其精华,并非要学象猴子,其理一也。
昔先辈心意六合拳名师姚连山,惯用“双虎抱头”,笑脸迎敌,双手似理发,瞬息间顺势变为双剪手大劈而下,对手即面北矣,时称绝招。近代河南心意六合拳名家卢嵩高老师的“单虎抱头”拳势,艺冠一时,蜚声武林。现将珍藏三十多年卢老师生前所摄之“踩步摇闪把”一式拳照刊出示范,他置于中线前方的左手,即为“单虎抱头”;此式又兼寓四象之意:鸡腿、龙腰、熊膀、虎抱头。
鸡腿者,取其扣裆之意也。龙腰者,取其折身之义也。熊膀者,取其沉肩之长也。虎抱头者,手不离腮也。故拳谱云:“肘不离肋,手不离腮。”即此理也。
拳有心意,形意名称之别,仅为河南、河北、山西地域之分,实乃同宗异支,一脉相承,而拳理为一师所传,完全相通。上述“虎抱头”一势的见解,权作答问,如有异议,还望武林同道赐教。
虎抱头释疑
心意拳的六艺是心意拳之根本,“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鹰捉、雷声”。在这些形里,最难理解的除了雷声,要算虎抱头了!
心意拳是一门以进攻为主,顾打合一的拳法,向来以勇猛著称。抱头是一种较消极的防守方式,勇猛的心意拳为什么要抱头呢?抱头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抱对方的头,还是抱自己的头呢?心意拳是攻击性强的拳种,为了防守做出抱头的举动肯定是不合理的。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大家肯定无法法领会。但是,从实战的状态下去理解,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心意拳是象形拳,以取动物的形态作为创拳的根本。我们在看老虎奔跑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观察一下老虎前后肢的配合呢?老虎的后腿蹬起,也正是两前腿猛力前摆的时机。人跟动物不一样,是直立的,但当我们想快速接近对手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扑的状态,此时跟动物奔跑动时的形态大同小异,处于一种身体前扑的状态。我们试想一下,在快速进身时,对方的威胁最大的就是上肢,可能用组合拳进攻我。前扑时,两前臂迅速上抬,既保护了自己的中线,又给对方形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同时又能够带动身体快速前扑,在这样的状态下,这种技术就显得合理了。
起手有虎抱头,落手有鹰捉,脚下步步刮地风,实现了起也打,落也打,步步都是刮地风。如此,也就做到了“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扑步开胯,开脚踝,腰脊要竖直
也说“虎抱头” 李子蔚
《武魂》2000年第12期上刊有赵子昂、刘玉龙先生(以下仅称赵先生)的《关于“虎抱头”之研究》一文,拜读之后,颇有收益。然而对于赵先生关于“虎抱头”当作“虎豹头”之高论,本人以为不然。现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赵先生。
众所周知,心意拳全称心意六合拳,为姬际可先生观鹰熊相搏而悟道,于是变枪为拳而创斯术。据研究,心意六合拳最早仅前、后六式。六式者,鸡腿、龙身、熊 膀、鹰翻(或曰鹰捉)、虎抱头、雷声是也。形意拳源于心意六合拳。除“雷声”之外,形意拳继承了其它五式之说。一般来说,心意拳与形意拳的理论是相通的。不仅如此,它们与八卦拳乃至于太极拳的理论也是相通的。
据我所知,最早提出“四象”说的应是孙禄堂先生。他在《形意拳学》一书的“总纲·形意太极学”中这样说:“式立定之时,谓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取 名一气含四象也。”他又进一步解释说:“鸡腿者,有独立之形也;龙身者,三折之式也;熊膀者,项直竖之劲也;虎抱头者,两手相抱有虎离穴之式也。”
由以上不难看出,“四象”的确是对身法的要求。但并非如赵先生所说,“虎抱头”是“对'头’的要求”。事实上,“熊膀”才是对头部的要求。在古拳谱关于 “十二形取意”中也有“熊有竖项之力”之说。“竖项之力”从何而来?形意拳的“八字诀”与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七要”论、八卦拳“九要”论以及武禹襄先生 的太极拳“身法八要”论中都有头要“顶”的要求。头顶则项自然竖得起。若以赵先生的说法,“虎抱头”是对头部的要求,那么“熊膀”岂不是对肩部的要求了?可肩仍不是手,看来只有“鹰捉”才是对手部的要求了。如此一来,不就成了“五象”了吗?赵先生既接受了“四象”说,却又否认此说之本义,颇让人费解。
赵先生认为,“就其字面之含义而言,'虎抱头’当解释为老虎以前肢抱住头部时的形态”。此解释实在是望文生义。此状态只能称为“猫洗脸”,称不得“虎抱 头”。大家都知道,许多动物(尤其是猛兽)在出击之前的往往前肢伏地,身躯与头部极力下压,作势欲扑。老虎也不例外。其实这就是动物的“抱头”之式。为何 不叫“抱猫头”、“豹抱头”或其它什么而叫“虎抱头”呢?不过因为虎乃百兽之王,以此命名,可以充分显示出此式的气势罢了。
赵先生言“虎抱头”应为“虎豹头”,“取虎、豹的头颈是挺直竖起之意”。果如此,“熊膀”究竟当作何解?再者,其它取象只取一物,为何独此取两物?比如, 善“独立”者,不独“鸡”一种动物,还有鹤等禽类,为何不叫“鸡鹤腿”?“三折之形”者亦不唯龙,蛇及虫类更善此形,为何不叫“龙蛇身”?至于说“将'虎 豹头’写作'虎抱头’,当是后人传抄之误无疑”。这种结论是否有些武断?“玉”可能抄成“王”、“老帅”也会误作“老师”,“豹”与“抱”相距十万八千 里,怎会有此差错?
其实,说“虎抱”当为“虎豹”,赵先生并非始作俑者。关于太极拳中的“抱虎推山”式,早已有人提出当作“豹虎推山”。赵先生之论与此论如出一辙。不知是巧合呢?还是受到了某种启发?
孙禄堂先生先后学形意拳于李奎垣、郭云深先生,又多次请益于车毅斋、宋世荣、白西园、李存义诸先生。孙老融会贯通,复探究姬际可先生创拳之本意,于三体式 中恢复“虎抱头”之原来面目(见孙禄堂先生拳照)。因此孙氏形意拳与其他各派形意拳起手之法大不相同。即便是孙氏形意拳的五行拳、十二形拳亦返朴归真,式 至简至易而其境界至高至远,合于姬际可先生创拳之要旨。
予亦曾就关于“虎抱头”的个人看法求教于恩师孙叔容先生,先生点头称是。予方知虽不中道亦已不远矣。一孔之见,不知当否?敬请赵先生与武林前辈及各位同道 指正。(该文包含了杨峥、张君意、程茂祯、魏戎、马胜利、时海军、李延龙、张新民等诸位师兄的研究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意拳之虎抱头
形意拳中有没有“虎抱头”这动作呢?我认为是有的。练形意拳学虎是它“三绝之技”的。特别是“虎有扑食之力”,而“扑食之力”的威力和效果。是和“虎抱头”分不开的。我们从科技片中,可以看到“虎扑食'的动作,当它欲扑食时,刚一跃起前先将屈蓄的前腿贴胸向前伸,伸到嘴下两腮处,成抱头状,故曰:“虎未扑食头先抱”。所以练形意拳用“虎扑”进击对方时,必用此动作以蓄势。虎的扑食不易看到,但生活中可以注意猫扑食的动作,与之基本相似。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前爪与身体夹抱而成一气,而且爪到的同时嘴也必到,使一般被扑的动物,几无挣扎的余地。
虎抱头
在这技击上,当然就是很好的借鉴。在形意拳中“四象”的“虎抱头”正是学其特长,象其形,取其意。因此,也成为形意拳术出入手的独特处,拳经说的“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这里所说的“洞”就是指练者自己的口,手从口下出,就犹如虎欲扑食先抱头状,这也就是取“虎抱头”之形。所要求的“不离肋”“不离心”“紧随身”,正是为了臂借身力,身力得发。拳经说:“先打顾法后打人”这些也正是所提到的“顾法”,也就是防守之法。这点是形意拳的精华之一。也是我们学习“虎抱头”的目的。正因为这样才有“四象”“虎抱头”的技术要求。而这个要求,除了个别动作外是练形意拳的一般动作,都有必须做到的。一般初学站“三体式”是练形意拳的开始,站“三体式”主要是筑形体之基的。形,就是使形意拳的母式“三体式”之形,做到正确定型。体,就是调整初练者的体质,使之祛病、健身,特别因练的人腿力不济,要增其力,以适应将来全面技术锻炼的需要。在这筑基功夫阶段,为了使学者掌握要领,加深理解,对一些基本技术要求,是必须使其领会,并在以后的锻炼中,使之逐步做到的。
因之,在教练站“三体式”时,要提出包括“四象”“六合”等等技术要求。何况在学站“三体式”时,还要学出手、换式等动作,而出手的动作,就包括有“虎抱头”的技法。因之,在这时提出“虎抱头等技术要求,就更是必要的了。比如,刚站架,出前手,或换式出前手时,都是攥拳贴身经心口,从口下向前向上躜出,这个动作就是“虎抱头”的技法,在学练“三体式”阶段中,已经包括它。只是单讲“三体式”的静态姿式中体现不明显,而在开始作“三体式”的出手动作中。却运用它了。综如上述,已可明确“虎抱头”的外形、内意和能起到的作用。亦可证明在形意拳中“虎抱头”这一技术用语上正确无疑的。只是对上述道理不是经过结合动作进行技术分析,和讲解,一般学人是无从掌握和认识的,难怪许多练形意拳的人不理解它。
攻击头部
我的理解是《虎抱头》,是时刻有防护自己头部的意识,大脑司令部不能让对方偷袭了,两掌护太阳穴,翻膀两肘松坠护肋,先顾自己再打击对手,保存自己司令部非常重要!
上高中时,有一同学练形意拳,练的很好,据他讲:他的师辈说,老虎跳涧时也是本能的前臂爪护头,后爪倒虚实滚动卸劲,“三口并一口,打人如同走”;有一次,校外的赖小子们,十几个人打他,对他拳打脚踢,后来也看他没怎么受伤,他说;我虎抱头,把太阳穴,肋护住,蹲下,任他们打,没事。虎抱头的威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心意拳是大枪转化而来,头部保护是短板,近身格斗,护头很重要,前辈先贤们从实战中滚战过来,知道护头的重要性,所以,专门强调像老虎抱头的外形,更要在意识里,时刻保护头部,不可大意,否则有天大的本事,让人一击头部太阳穴或下巴,后脑勺,都化为乌有,护头是第一要务!
两肘不离肋,眼从护头的两掌缝隙中观察对手,沉着冷静,一击必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