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祝允明
祝允明,字希哲,
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
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
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
明代著名书法家。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
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
“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
但在宋人影响下,又自成一格”。
祝允明《将进酒》部分(一)
祝允明之所以能够成为明代杰出的书法家、
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
不仅因为他过人的天资和良好的家教,
更是因为他在书艺领域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古人云:“论文必先知体势,
词气之分别,论书亦必先知体势、
笔墨之分别,此固鉴赏之基础。”
祝允明书法各体兼妙,
包含着楷、行楷、行草、狂草等。
博采精深达到了时人无与伦比的程度,
而且风格多样,他能够在众多的前辈书家中,
远融近合,自然产生出不同面目的书法形式,
这不仅包括他临摹古人的作品,
还包括他个人风格的作品。
对此,清代的王澍曾评价祝允明说:
“平生见京兆书凡数十百卷,莫有同者。”
祝允明《将进酒》部分(二)
不同的书风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便是用笔的不同,
我们可以用巧变二字来概括祝允明的用笔特征。
他能够集百家之长最后融入自家笔端,
形成个人风貌。
如《前后出师表》中的小楷用笔,
提按分明,顿挫有秩,
起笔多为直切入峰,
收笔必送到位,且点画舒朗,
体现出了流美之势,
钟繇的古拙之气呼之欲出。
祝允明小楷前后出师表 纵 22.0 厘米横 102.5 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而其书《小楷关公庙碑》则起笔多为尖利,
结体瘦长,颇为欧阳询的楷书味道,
而其有的作品则用笔凝重敦厚,
起笔与收笔趋于自然,
在转弯处效仿颜真卿的用笔,形成多肉,
这在他效仿颜真卿的书体中表现出来的。
祝允明小楷关公庙碑 26.7 厘米×49.6 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再来看其行书作品《燕喜亭记》,
此卷自署书于成化二十三年,
是祝允明二十八岁时所书,
其中的点画相互呼应,
提、撇、捺三笔笔断意连,
有虚有实,虚处如春蚕吐丝,
实处又如太阿截铁,
笔锋的连带极富浪漫色彩,
再现了毛笔在行进过程中的韵律波动,
以及笔尖在纸上行走过程中的,
轻灵随动,柔韧有余。
祝允明 行楷《燕喜亭记》局部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祝允明云:“行书贵稳雅,下笔不疾不徐,
亦有间架,须是明净,不要乱笔多丝缠绕,
疾则失势,缓则骨痴。”
这幅作品用笔明净果断,
婉转灵活,虚实结合,
是在魏晋书风的基础上柔和赵体书风的代表作。
这件作品的后面有,
后来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文征明的题跋,
还有周天球,彭年阁等人的题跋,
整张书卷用笔以中锋为主,
起承转合之间熟练控制,
圆而不肉,转而不方,线条不滞不糙,
更加显示了他的用笔之妙。
是他传世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祝允明 行楷《燕喜亭记》局部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祝允明的草书章法特点更为突出,
草书《前后赤壁赋》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在字的书写上开始字与字之间疏朗开阔,
到后来变得压缩紧密,
尤其是到书写的最后多是点、线的结合,
已经体现不出汉字的本体特征,
仿若神游物外一般,
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心情也随之舒畅淋漓。
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局部) 纸本手卷 上海博物馆收藏
其《草书诗帖》是祝允明草书成就的最杰出代表。
作为明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
祝允明的草书功底在此帖中展露的气度不凡,
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整幅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字与行间的单体关系,
每字的笔画都变成了富有生命力的线条,
参差错落,交相呼应,下笔深沉,
行笔迅捷,放而有势,
收而有度,一气呵成。
祝允明《草书诗帖》局部欣赏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祝允明,作为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
书法上,他在真、行、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尤其是在小楷与狂草两方面更是突出,
评者赞其为“明朝第一”。
祝允明的书法,
融合了“吴门书派”前辈徐有贞、李应祯、
沈周、吴宽等人的学书思想,
将学古与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自家面貌。
吴门书派代表着一股新生的艺术力量,
改变了明代初年以来的书法局面,
在明代中叶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而祝允明又是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
和对吴门书派的中后期及晚明书法发展,
都有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