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面前,不值一提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学习的效率越高越好。效率高固然没错,但是他们对学习效率的理解,又有点误入歧途。

确实,我们可以通过改进学习流程,增加学习时间等可行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果。不过,学习效果总是受到基本规律的限制,学得越多反而效率越低。这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用递减。

就想种庄稼,施肥、除草等都是必需的辅助手段,可以让庄稼长得好一点、快一点,但是依然不能违背天时。剩下的,就都看天意,可不能揠苗助长。

今天千字文读书课的学生说,感觉自己教孩子效率比较低,没有孩子直接听音频掌握的效率高。

对于年纪小的小朋友,他们不仅知识范围窄,认知程度也比较差,讲得太深了,听不懂;讲得太浅了,还不如不讲。就算要深入浅出,也得等到他们有那个接受深度的基本条件。强扭的瓜不甜,这个是急不来的。

任何形式的学习,包括阅读,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既然是食粮,就需要给大脑消化吸收的时间,才能将这些食粮变成真正的大脑营养。并不是一股脑地快学多学,大脑营养就是充足的。

所以我总是强调,要给学习留出空间,留有余地,留有余力,留有余兴。

慢慢来,比较快。

学习,一定不要着急,特别是刚开始系统学习的小孩子。一定要稳扎稳打,基础得牢固。比如写字,首先把基本的笔画给写好,然后再求快,再求多。反过来不行,笔画可能永远写不好,本末倒置了嘛。

从知识的层面,小朋友是非常需要学习的,所以他们会一直处于如饥似渴的状态,精神食粮吃个不停。家长对此自然喜闻乐见,但是精神食粮不像食物一样容易控制数量,没有清晰的营养结构。

正常来说,我们一天要吃饭,要吃菜,也要吃肉蛋奶、水果。如果长期缺乏某种食物,或者过于偏重某种食物,就会出问题。所以很多小孩子,爱吃鸡翅可乐,不知节制,身体搞得胖胖的,甚至还有点病。即便如此,家长再溺爱孩子,也是知道的,再吃下去就不行了,不会吃个不停。

精神食粮可就不一样了,家长通常没有做好营养结构的安排,给孩子吃太多了。

要么是连续不断地吃,拼命地超前学习,奥数、英语、画画、体育、围棋等等,安排得盆满钵满,小朋友每天马不停蹄,学得很累,消化不良了。家长还认为这样是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已经把大脑的消化系统给搞坏了。

要么是偏食,因为家长个人的认知出现了问题,没能理性客观地分析现实情况,重注投在英语、奥数、阅读、大语文、数学思维,或者其它的方面。没有章法地摄入精神食粮,没能让孩子的大脑消化系统健康发育。小朋友看似已经掌握了很多东西,实际上是虚胖,没能将精神食粮转化为有效的营养,积食了。

要么是吃的不足,即营养结构均衡,但是供应量不够。这种就要归入所谓的“快乐教育”,即家长觉得无所谓,不重视这个早期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错过了最佳的培育期。小朋友养成了不好的习惯,甚至厌学,大脑的消化系统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用进废退。

所以,设计这个精神食粮的供给过程,是重中之重。错误的供给过程,就是再好的孩子,也可能没办法学好。回到我小时候,如果我爸妈每天让我背10首唐诗宋词,我未必能有今天;但如果是每天背一两首,对我的传统文化修养肯定很有帮助。

我想诸位在安排的孩子日常饮食上,肯定是学过不少东西的,均衡营养肯定能做到。但精神食粮,尺度不好拿捏,而且外面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教程,教我们怎么安排这个过程。我一看,很多家长的规划,就是拍脑袋的,或者是赶时髦,从来没有一个计划。哪怕有计划,也经常是不合理的。

我自己学习是非常有计划的,教学生也是。

比如教千字文,我就按照每周学5天,休息2天的节奏,每天8个字。一个阶段,学5周,共5个阶段。逐个击破。此外,我还安排“温故而知新”的阶段,学生可以停留在某个阶段进行复习,不急于进入下一阶段。我的讲义内容也是有主线的,力求精简,然后围绕主线来进行交流、答疑,掰开了揉碎,将一些点讲清楚。我不止讲千字文,也讲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延伸范围非常广。

至于语音部分,我则采用AI机器人进行处理,节约了录音处理的时间。我也没有精力再去做儿童的音频内容,我知道外面很需要,但目前我真的做不好,我不希望做低价值的东西。虽有遗憾,但我不得不作出选择,毕竟我没太多的精力,不能把全部的事情都做到位。

学会放弃,就是学会选择。如果什么都想要,那么最终往往什么都得不到。少则得,多则惑。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要把握最重要的那些事情。

就学习而言,知识是次要的,精神食粮吃得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摄入精神食粮的过程,增强大脑的消化功能。也就是,通过学习知识,我们要从中获取经验、思路和智慧,变成我们为人处事的利器,变成瞬时反应。

像我看几百本书,其实大部分书的内容都忘记了,只是有个大概印象。我留下来的,就是少数的几句话,或者作者在书中呈现的一些思维方式,或者做事思路。被遗忘的知识,其实也不是太重要。我基本只记得关键词,再去网络搜索,就好了。我把文件也做好归档,知道去哪找,马上就能找到。

我们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哪怕你什么事情都很擅长,也不可能把全部事情都做好。你只要把最重要的那些事情,做好,那就行了。

知识性的东西,一般家长其实是不需要去学的,如果真能这么博学,早就是专家了。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在学知识上,通常做好指路人或者买单人就够了。就像我数学也很好,但让我写数学的学习,就不乐意,我喜欢写战略忽悠的。

人家数学老师也不能回答语文、英语的问题,你是业余人士,还想把几个事情都搞专业,基本上不可能。

那孩子向你提问,自己不会,怎么办?

非常好解决。你只需要告诉孩子,你不知道,不需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完美博学的形象,泡沫迟早要破,还不如早点刺破。

然后再加一句,“爸比/妈咪也不是全能的人,有很多事情是不知道的。我们可以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先试试这个方法怎么样吧。不行的话,我们再试另一个方法。”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发挥出很大的功效。这个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不管是老师或家长,没有什么比陪着孩子一起探索更有意义的教育过程了。

相反,如果家长把自己定位为“知识专家”,力图把自己培养成博学多才的学者,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一方面,学习力和学习时间都有限;另一方面,自己去学,可能学得也不怎么样。既然如此,就是“伪知识专家”了,反而让孩子走了弯路。

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非常重要。不擅长的事情,就不要赶鸭子上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比如我爬高高的事情是不干的,因为我畏高,但是让我搬搬抬抬,我非常乐意。

育儿战略忽悠局的一位群友,是初中数学辅导老师。他看到我写的读《新概念英语》100遍,就特别召集了一个10人线下小班,请专业的英语老师教。这样又轻松,效果又好,岂不美哉?

他这么做,肯定比瞎报什么英语班或者自己鸡英语来得好多了。关键是,他的思路其实非常灵活,从我这里学到了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新的设计和安排。

而我也受了他的启发,决定在战略忽悠分局,开启类似的操作,将各地的家长集中起来,让擅长英语的家长,去负责教新概念英语的模块。起初是英语,后面肯定也可以拓展到数学、语文呀。不管是自己人教,或者请外面的老师教,都远比一个人“高效”的努力,高效,并且低成本。

因此,希望诸位可以好好思考学习过程的问题,开拓一下学习安排的思路,不要闭门造车。造完得意洋洋地出门,竟然发现,外面早就有飞机了。

我相信你不希望看到这一点。


群的信息:

目前暂不开放,莫急;因为读者数只有2772,离下次开启答题进群还差228,预计还要1个月。如果着急进群,读者们可以助力一下,早日达到3000人的标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