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霉霉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看法,有没有学术支撑?

霉霉这首歌,真是甜死了。它一出来的时候,Bunny就超喜欢听,还各种单曲循环它。

当时,虽然Bunny没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原著,但是知道剧情大概是两家世仇,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相爱结婚,又殉情死掉,让两家和好的故事。

霉霉显然把悲喜剧改编成了喜剧,让王子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喜!欢!

在严肃思考前,现在我们来随着音乐,再次沉浸在霉霉的歌词里面哦~

当时年少哦,Bunny虽然喜欢这歌词,但是觉得霉霉可肤浅了!!!

那时,才开始看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Bunny了解到:悲剧的体裁比喜剧更高级,霉霉要把悲剧变成喜剧,就是把高级变成低级,把复杂的、值得咀嚼的悲剧张力,变成不用思考的脑残大团圆——肤浅!

后来,Bunny读的书多了,才发现自己才肤浅,悲剧喜剧泾渭分明的看法,早过时了,连四百年前的莎士比亚,都不这么想了。读书多了的Bunny,第一次发现,霉霉不肤浅哒。但是,为毛要讲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又讲得没莎士比亚好?

再后来,Bunny了解到改编理论,知道新瓶装旧酒,会赋予旧酒新的形式、新的生命、新的曝光度。——是的,我喜欢这首歌,说明霉霉改编成功了。但是,成功是一回事,深度是另一回事,霉霉的结局,有深度吗?

再再后来,比如昨天吧,读了新剑桥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些评论,发现:wow,原来霉霉的改编结局有那么多学术支撑呀!

现在呢,给我们70+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共读群,布置一个讨论任务啦(感兴趣的读友也可参与,私信Bunny要电子书):

Introduction有一段写,学者们讨论,这部剧的悲剧,到底是free will(自由意志)引导,还是Fate(命运)安排。这一段里,就有霉霉结局的分析,大家找出这一段,并说说,哪些学者的观点跟霉霉不谋而合?

Bunny絮叨叨

新年第一个共读群,70+人,破了去年60+人的记录。讲真,这个数字对Bunny来说,是一个挑战。读友类型开始多样化,问题类型也开始多样化,Bunny很开心,认为这样的活跃度,才真正达到了一个共读群应该有的繁荣。
昨天有位读友私信问我,如果知道学术界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主流观点?以前呢,一般问Bunny这样问题的读友,都是要写论文,需要手里有一个“哪位研究者在哪本书说过哪个观点”的列表。但是这位读友呢,是希望读书时,心里有个数,知道主流学者们,在想什么,这样自己边读也可以边思考这些问题。
听到这位读友的想法之后,Bunny激动了。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流学者们在想什么?他们的想法,与一般读者的想法不同吗?——并不是。学者做的比一般读者多两步:第一,梳理之前的研究,第二,写出自己的论文。
学者们讨论的,就是剧本字里行间的内容,跟我们共读群的讨论一毛一样。学者们辩论的,也跟我们共读群辩论的内容一毛一样。只要我们读得够仔细,只要读友们讨论得够多,覆盖所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批评史的主要内容,一点问题都没有。
当时,Bunny为了向读友证明这个观点呀,就把Introduction前面梳理的主流学术观点,和共读导读内容/讨论内容比对,匹配度堪称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要认真读了原文,读了导读,就会有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观点,也是主流批评的观点。
霉霉作为一位创作歌手,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和困境,用音乐、歌词和自己的感情去演绎,感动到了几亿少女——这说明什么呢?她对本剧的观点,绝对是主流批评的观点。
回到题目:霉霉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看法,有没有学术支撑?如果没有,那就是批评有问题,需要被推进和填补~

下一部共读是:田园森林轻喜剧《仲夏夜之梦》,今年全年的共读表格在这里哦:2021莎剧全集共读群

Bunny

英国文学莎士比亚博士生

坐标海外

千方百计哄你读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