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总是道出人类永恒的困境:《马男》中的《丑角》与《哈姆雷特》

Sara Lynn 的死到底跟波杰克有没有关系?她床头的画告诉了我们真相。画中是一位有着S L的脸的女孩,在水里躺着,很有可能是她的剧照。那么,这副画的出处在哪里呢?

这是《哈姆雷特》中奥菲丽娅溺水的场景。

奥菲丽娅是先疯后自杀的,而导火索是哈姆雷特误杀了她父亲,她父亲之所以会被误杀,是因为哈姆雷特在自编自导的戏剧中影射国王的弟弟谋杀了国王,她父亲为了跟王后讨论此事,才撞在枪口上;

而奥菲丽娅被父亲逼迫甩掉哈姆雷特,又看着哈姆雷特突然发疯,这一连串恋情的挫折,也是奥菲丽娅自杀的原因。

总的说来,奥菲丽娅是个国王谋杀案中的牺牲品。在这一点上,哈姆雷特挺渣的,在女票面前装傻,甚至辱骂她,直到看到她下葬才冲出来说自己很爱她。渣渣渣。

那么,这个哈姆雷特在《马男》中到底是谁?

哈姆雷特最著名的就是这段“选择困难癌”独白。

HAMLET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it'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是默默忍受恶运的矢石和箭镞, 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 从而彻底作一了断, 这两种行为, 哪一咱更高贵? ……(朱生豪译)

请别叫他卷福,能当莎士比亚演员是演员生涯的顶峰,而福尔摩斯演员只是悬疑作品(这一类连文学作品都算不上)的演员而已。

话说回来,哈姆雷特就是个选择困难症的人。

选择,真的有那么痛苦吗?

也许从哈姆雷特的文字里你们还感受不到。作为文学界“戏中戏”作品的翘楚,《哈姆雷特》跟歌剧中的“戏中戏”经典《丑角》简直是天造地设地般配。

音乐,有时比文字要更震撼,选择有多痛苦?听听多明戈怎么唱。(自带纸巾)

现在演戏!此时我疯狂已极!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但我必须强迫你自己振作,

你是个人吗?

你只是个丑角!

穿上你的戏服,化上妆吧!

人们花钱为了笑。

要是一个小丑偷了你的情人,

你还得笑,丑角,肯定会得到所有人的掌声。

将快乐建筑与痛苦和泪水上,

从落空得希望和破碎的心中做出一个鬼脸。

笑吧,丑角!

从你的破碎的爱情中笑出来。

笑出你的悲痛,

那伤透你心的痛。

丑角在上台演戏之前,得知自己情人有多么恨自己、还出了轨,而演的戏里,他是丑角、情人演的仍然是丑角出轨的情人。戏中戏,丑角演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就像《哈姆雷特》的戏中戏,演的也是哈姆雷特自己的生活。

戏中戏的设置,非常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生如戏”的普遍观点。人生就是一台戏,我们每个人都是戏子,必须演完自己的部分。

不管多痛苦,地球还是得照样转,第二天必须按时起床上班,必须面对自己的伤口,没有人在乎你们痛苦,更多的人只是关注你作为一个机器的小螺丝钉、有没有妨碍整个机器的运转。世界就是这么苛刻和冷漠。

哈姆雷特和丑角在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后,选择苦涩地活下去,而且几乎没有退路。这一个场景,在《马男》中也多次重现。

观众以为马男在胡扯,其实只是因为他说的话太真实了。观众们想来看个美剧放松,结果又被马男硬生生地扯回现实。我们不愿意回到现实,才会觉得他在“一本正经满口胡言”。

其实马男没有胡扯,是我们在逃避。其实很多疯人疯语都因为太真实而被定义为“疯”。

难道我们不是生活在福柯所预言的“疯癫”的世界中吗。

编剧从来都是选疯子来表达这个观点。上图也是个戏中戏,说完这句台词,玛尔戈在舞台上的角色就生亡了。

So,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indeed a question.

马男的疯癫确实一步步把 SL 送上永恒的睡眠之路,但好歹她结束了自己一切痛苦,她过了精彩的一生,到死也很美丽,就像奥菲丽娅的一样干净漂亮。

谁知道她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怎么样了,这是个谜。

正如伊壁鸠鲁说的:死与我们无关。

死者怎么感觉得到死亡的恐怖啊,只有生者才会被死折磨。比如哈姆雷特,丑角和马男,选择决定活下去的人是最痛苦的。

人生最大的虚无莫过于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