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旧事·大运河·扬州·卢绍绪宅·汪鲁门宅·盐宗庙·盐宅言盐商
X
P1 写瘦西湖时讲过,大运河世界遗产扬州段的十个遗产点,特别是在扬州市区的几个遗产点,都和盐商有关。而扬州这座曾经兴旺发达的商业城市,也几乎是依靠盐业起家的。
盐商这个话题很大,可以牵扯出很多大课题,诸如扬州盐商的兴盛,盐商对于扬州城市发展的影响,为何扬州的盐业特别发达,盐业与徽商以及晋商的关系.......似乎讲下去,古时整个中国经济都要和扬州,都要和盐商扯上关系了。但这绝不是瞎扯,虽然我没有特意去研究过盐商,此行扬州,大多是在审美了,对于盐商的文化没做过深的了解,但前前后后看过的资料,告诉我,当年扬州的盐商并不是扬州本地人,而大多数是徽商。徽商和晋商撑起了明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江山。无论是徽商和晋商,都有大批的盐商,虽然不能说都是贩盐的,但其中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
扬州的盐商多是徽商也并不奇怪,安徽跟江苏相邻,在地理位置上人口迁徙很方便。而扬州自大运河开凿以后,经济上一直在全国数一数二,且不说扬一益二的美赞了,据说当年扬州的城市人口规模是世界第六,在中国明清时期除去北京首都外,扬州应该也在前三之列,大城市对于商人的诱惑是很大的,这里有巨大的市场。而扬州有大运河这条联系着南北的枢纽在 ,在此集散货物,也是相当方便的。所以盐商在此发家,不足为奇。
古时大多数吃得起盐的城市,都算经济发达的地方,山区吃辣虽说有祛湿之效,但归根结底,辣椒代替盐,还是因为买不起当时的盐。因为中国几千年来对于盐,官方都是严格控制的,以明清为例,盐商贩盐是需要政府官方许可的,这当中就要交一大笔钱,这里不讨论垄断后的腐败问题,再征税之后,盐商的贩盐资格是可以世袭的,也就形成了世代的盐业家族了。盐是日常易耗品,虽然盐在今天看来是取之不尽的,但在当初只要盐商把盐课转嫁给百姓,很多穷人还是吃不起盐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所以盐对于盐商来说该是一种薄利多销的商品,但绝不愁卖,因此盐业也早就了一大批盐商富豪,这才留下了扬州如此多的盐商宅邸。
扬州离盐城不远,盐城产盐,我来扬州前就想,扬州对于盐商来说真是得天独厚的宝地,有市场,有原产地,有交通枢纽,一切商业应该具备的条件都齐备了,只要弄到官方的许可,便可世代蒙荫。但却不是人人可以成为盐商,要不然也不会有民间和影视中的盐帮的存在了。可无论如何,在清朝,扬州因为盐商,就已能在国内经济上占据重要地位,更何况苏湖之地其他的蚕丝棉帛业也同样发达。
个园可以说是扬州那么多盐商宅邸中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如今留下的扬州的园林大宅,都几乎是盐商的旧邸。卢绍绪和汪鲁门自然是扬州当年有名望的盐商,这两处宅邸包括盐宗庙也都在大运河水系沿岸。盐商文化可以自成一派,但确确实实离不开大运河的恩泽。卢绍绪宅如今还对外开放,但是宅邸的后半部分开发成了酒店,虽然是清时的古迹,但不知道成为酒店之后对其的保护有多少影响,但对于酒店本身的经营来说,那是相当雅致的。卢绍绪就现在的籍贯是江西上饶,但众所周知,上饶地界,古属徽州,卢绍绪仍是徽商的重要代表,但从扬州的这些宅院看出来,徽派建筑的美学风格对扬州的古建影像已经没有那么强烈,反而是浙西一代,更有徽派遗韵。扬州的这些古建走下来,与苏州相比,显得十分规整,少了些叠嶂,多了些大气,对空间的利用更务实。卢绍绪宅的整体感觉与个园一样,只是规模上小了些。
盐宗庙就在卢绍绪宅隔壁,在看资料时,有内部的照片,但去的那天实际上并不对外开放。之后去到的汪鲁门宅也是大门紧闭。汪鲁门宅如今是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本来我觉得这里是十分值得一看的,下次去若已开放,还是要好好走一走,在实地感受下盐商的富庶毕竟与文字中不同。
扬州市内的几处大运河遗产点算是走完了,文字寥寥,照片几几,不足以概括实地看到的美和叹。整个文字流程似乎是从大的瘦西湖到小的盐商宅邸,但内心的收获确实以小见大。这些景致似乎概括了扬州的精华,但不足以代表扬州的全部,曾经繁盛的大扬州,还有很多滴点需要慢慢体味。想想,还得来几趟吧。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