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伯虎当年科场翻车的一通书札!

吴宽《致欧信为唐寅乞情札》纸本行书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自使斾到吳中不得一書,聞敕書已先到,亦未審何時赴浙中,極是懸懸。茲有囗今歲科場事,累及鄉友唐寅,渠只是到程處,為坐主梁洗馬求文送行,往來幾次,有妒其名盛者,遂加毀謗。言官聞之,更不訪察,連名疏內,後法司鞠問,亦知其情,參語已輕,因送禮部收查發落。部中又不分別,卻乃援引遠例,俱發充吏。此事士大夫間皆知其枉,非特鄉里而已。渠雖嘗奏訴數次,事成已無及矣。今便道告往浙省,屠老大人惜其遭此,定作通吏名目者。如渠到彼,切望與貴寮長楊、韓二方伯大人及諸寮友一說,念一京闈解元,平生清雅好學,別無過惡,流落窮途,非仗在上者垂眄,情實難堪。俟好音到日或有出頭之時,諒亦不忘厚恩也。冗中具此,不暇他及,惟冀心照不備。眷末吳寬再拜。履庵大參大人親契執事。八月十九日具。
书札大意:
自您到吴中,一封信也没收到。听说敕书已先到了,不知什么时候往浙江去,非常挂念。今年科场的事,连累到我的同乡朋友唐寅,他只是到程敏政那里,为老师梁储求送行的文章,往来了几次,有妒忌他盛名的人就以此毁谤他。言官知道这事,也没核实查访,就上疏举发,后来法司问询的时候,了解了情况,参奏的言辞已经轻了,将他送到礼部发落。然而礼部又不区别对待,仍旧按照惯例,发配他充当吏役。这件事,士大夫之中都知道唐寅冤枉,并非只有同乡知道而已。他虽然也曾上奏申诉过几次,但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了。现在将他发配浙江,屠老大人怜惜他,定做通吏名目。如果他到了您那里,恳请您和贵处的杨、韩两位长官以及各位同僚说说情,顾念他是个解元,平生清雅好学,没有什么别的劣迹,如今流落到此,穷途末路,如果不仰仗上司照顾,实在无法生活。将来若有出头之日,他一定不会忘记您对他的恩情。
吴宽这通书札,曾经吴湖帆收藏,他将其定名为《唐寅乞情帖》。书札的内容涉及了明代著名的弘治科场弊案。弘治十二年,唐寅挟解元之名参加会试,在考试前与主考官之一程敏政有所往来。试后程敏政被人弹劾收受唐寅及其同伴徐经的贿赂,案件牵连广大,满城风雨,最后查无实据,不了了之。唐寅被拘问后发落到浙江充当吏役。吴宽是唐寅的同乡,其时在京为官,得知后写信给浙江的同僚,请求他照顾即将到来的唐寅。信中吴宽言辞恳切,一再为唐寅申辩冤屈,流露出对其无限的同情与惋惜。这通信札既能看出吴宽对后辈的关怀与爱护,也反映出了苏州文人提携后辈、爱才惜才的风气,这也是吴门得以聚集人才,形成一个影响广大的艺术流派的原因之一。吴宽书学苏轼,意态宽和,颇有法度。从书法上看,整通信札字距绵密,字迹紧凑,点划微腴而提按自然,墨色由浓而淡,可以看出吴宽书写时的急切之情。
吴宽(1435-1504)

  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获第一,入翰林,授修撰。曾侍孝宗东宫,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官至礼部尚书,专典诰敕修《宪宗实录》,粹然笃实,为当时馆阁巨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