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方法集萃

八纲辨证大全
一、 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二、 八纲基本证候
1.表里辨证
表里
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 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 : 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 白,脉浮。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 “ 直中 ” 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 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 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 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 沉等。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 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
湿温邪阻膜原
伏暑邪郁少阳
2.寒热辨证
寒热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 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 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 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 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2) 热证: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实热证:指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形体壮者。
虚热证:内伤久病,或房室劳伤,阴精耗损而虚阳偏亢者,即阴虚证表热证:风热之邪侵袭肌表者。
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饮冷,痰、涎、涕黄稠有味,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面红目赤,心烦躁扰,甚则吐血衄血,四肢抽搐,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
3虚实辨证
虚实
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主要反映疾病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 弱和邪气的盛衰。
1)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或阴阳气血失调以有余、结实、滞闭、亢进等为特征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特点:邪气充盛而正气不虚,邪正斗争较为剧烈。
临床表现:由于感邪性质、病理产物的不同,病邪侵袭、停积部

三、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
1证候相兼
广义
: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
狭义:即从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病性等不同的角度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以全面揭示疾病的本质。
表虚证:多指表证而有汗出者。其实际含义有二:
外感表虚:指感受风邪而致的表证。临床表现:恶风、发热、自汗、头痛、项强、脉浮缓。
内伤表虚:因脾肺气虚,卫阳不固,肌表疏松而致经常汗出,容易感冒者。
临床表现:平时常自汗出,容易感冒,兼面色淡白,动则气喘, 纳少便溏,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表实寒证:指外感寒邪,卫阳被束,邪正相争与皮毛肌表,腠理密闭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表实热证:指外感热邪,邪正相争与卫表,卫气被郁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白,脉浮数。
里实寒证:指寒邪侵袭人体,阻遏脏腑阳气,凝滞气血津液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因里证的范围很广,寒邪侵袭脏腑气血的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现。临床以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面色白,口不渴,苔白而润,脉迟或紧为其基本特征。
里实热证:指阳热之邪侵袭人体,由表入里,或寒邪化热入里,或脏腑气血壅滞,积而化热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因里证的范围很广,邪热壅滞脏腑气血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临床以身热恶热,口渴饮冷,尿赤便干,面红目赤,心烦躁扰,甚则神昏谵语,出血动风,舌红苔黄而燥,脉洪滑数实为其基本特征。
里虚寒证:指体内阳气亏虚,阴寒相对偏盛所表现的证候。即阳虚证,又称虚寒证。详见八纲证候中的阴阳辨证。
里虚热证:指体内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即阴虚证,又称虚热证。详见八纲证候中的阴阳辨证。
2.证候错杂
含义
:指疾病某一阶段同时出现表里病位、寒热、虚实病性相反的证候。
1)表里同病:指表证和里证在疾病的某一阶段同时出现。
成因:
(1)初病既见表证又见里证。
(2)表证未罢,又及于里。
(3)本病未愈,又加标病。
常见类型:
(1)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并无矛盾的证候。
表里实寒证
表里实热证
(2)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表实寒里虚寒证
表实热里虚热证
(3)表里同病,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

表实热里实寒证(临床少见)
(4)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均相反的证候。
表实寒里虚热证
表实热里虚寒证(临床少见)
寒热错杂:指寒证与热证同时存在。
( 1)表里寒热错杂表寒里热 表实寒里实热证
表实寒里虚热证
表热里寒 表实热里实寒证
表实热里虚寒证
临床少见
( 2)上下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上寒下热(如寒在胃热在膀胱)
3)虚实错杂
实证夹虚:指以实邪为主,正虚为次的病证。多见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或素体虚弱而新感外邪的病人。
虚证夹实:指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的病证。多见于实证迁延日久,正气大伤,而余邪未尽或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病人。
虚实并重:指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的病证,多病情沉重。可见于严重的实证病人,又正气大伤或原来正气甚弱,又感较重邪气的患者。
3.证候转化
含义:指一种证候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
1)表里出入
(1)表证入里: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表证随之消失的病变。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
(2)里邪出表:指某些里证,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一般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对病情向愈有利。
2)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的病变。常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之品;或失治,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到一定程度而从阳化热,转变成热证。
(2)热证转寒: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的病变。多因失治、误治,损伤阳气;或因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散失而转化为虚寒证,甚至表现为亡阳证。

3)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指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病邪久留,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虚证转实:指病情本为虚证,由于积极的治疗、休养、锻炼等,正气逐渐恢复,与邪气相争,以祛邪外出,表现为属实的证候。或患者素有虚证,因新感外邪,或伤食、外伤等,表现以实为主,虚证暂时不够明显者。若本为虚证,由于正气不足,气化失常,以致病理产物等停积体内,而表现某些实的证候者,一般不能理解为是虚证转实,而应属于虚实夹杂的范畴。
4.证候真假
含义
:指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 “ 假象 ” ,以掩盖病情的真象。
所谓 “ 真 ” ,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
所谓 “ 假 ” ,是指疾病表现的某些不符合内在本质的症状或体征。
1)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表现的证候。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又称阳盛格阴证。
病机:阳热内盛,格阴于外,阳气内闭而不能布达四末。
临床表现:外似为阴寒证---四肢凉甚至厥冷,恶寒甚或寒战,
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或细数)。
本质为实热证---四肢冷而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2)真寒假热: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表现的证候。即虚阳浮越证,亦称阴盛格阳证或戴阳证。
病机:久病而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 越于外。
临床表现:外似阳热证---自觉发热,或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
本质为阳气虚衰---胸腹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或下利清谷,舌淡等。
2)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即所谓“大实有赢状”。
病机:大积大聚,阻滞经脉,气 血不能畅达,而表现出一些类似虚证的假象。如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
鉴别:虽默默不语,语时却声高气粗;虽倦怠却动之觉舒;虽羸瘦而胸腹硬满拒按;虽脉沉细而按之有力,故知病变的本质属实,虚为假象。
真虚假实: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即所谓“至虚有盛候”。
病机: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涩等症。
鉴别:虽腹部胀满但时有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而气短息弱;大便虽闭而腹部不甚硬满;且脉必无力,舌体淡胖,并有疲乏、面色萎黄或苍白等症,故知其实的表现只是假象。
一、表里证鉴别要点
1.寒热症状: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
2.舌象:表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舌质多有变化。
3.脉象: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
二、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的鉴别
1.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
2.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不能孤立地依据恶寒、畏寒或发热等 个别症状而定。
三、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证鉴别表

名称四肢口渴二便面色舌象脉象寒证恶寒喜热不渴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白舌质淡迟缓
或紧
热证恶热喜冷
渴喜
冷饮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赤舌质红舌苔黄
数或洪

四、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掌握其病证特点。一般以正气不足、衰退、松弛为特征的表现,多属虚证;有余、结实、强盛的表现,多属实证。
在四诊过程中注意望舌之老嫩,闻语言气息之高低,问病程之新久、疼痛之轻重喜恶,切脉之有力无力等资料的辨析。
舌质苍老为实,舌质胖嫩为虚;
声高气粗属实,声低气弱属虚;
外感初起多实,久病内伤多虚;
痛剧拒按属实,隐痛喜按属虚;
脉来有力为实,脉来无力为虚。
五、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其运用范围极广,既可用来概括整个病情,又可用于每个症状的分析归纳。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疾病性质、临床证候,以及具体的症状和体征,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如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揭示了疾病过程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不同侧面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各自代表疾病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反映出疾病的全貌。六者在八纲中的地位是互等的,不能相互概括,也不能相互取代。而阴阳两纲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总的概括和归纳。即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是归纳证候类型的一对纲领。
六、亡阴亡阳的鉴别
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粘热如油,身凉或身热、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表现辨别。
亡阴亡阳鉴别表

亡阴亡阳的鉴别表

名称汗四肢其它症状舌脉治则亡阴汗热、味咸而粘尚温畏热面色潮红、全身灼热、烦躁、昏迷、气促、渴喜冷饮红绛而干细数疾而按之无力或虚大益气敛阴
救阴生津
亡阳汗冷、味淡不粘厥冷畏寒面色淡色,全身发凉、淡漠、昏迷、气微、口不渴或喜热饮淡白滑润微细欲绝或浮而空益气固脱
回阳救逆


七、为什么八纲证候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从各个侧面概括了病现的本质。然而病理本质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即寒热病性、邪正相争不能离开表里病位而存在,反之也没有离开寒热虚实等病性而独立存在的表证或里证。因此,不能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地分析、判断、归类八纲证候,相互间可有相兼、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临床辨证时,不仅要注意八纲基本证候的识别,更应把握八纲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将八纲联系起来对病情作综合性的分析考察,才能对证候有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
八、寒、热证转化的意义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反映了疾病的邪正力量的对比,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不衰,尚能抗御邪气,阳气较为旺盛,邪气从阳化热。
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过盛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甚或衰败,提示正不胜邪,病情险恶。
九、寒热真假的辨别
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以及舌象、脉象的变化,多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假象毕竟与真象不同,应仔细辨别其特征。如虽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但不红肿,虽躁扰不宁但疲乏无力,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无力,面色虽时有潮红但并非满面红赤等,可知其 “ 热 ” 为假象。

十、虚实真假的辨别
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
舌质的嫩胖与苍老。
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
病人的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
一、 病因辩证
1.外风证
含义:

( 1外风证:指外界风邪侵袭人体皮毛肌表、经络关节、脏腑气血等而产生的一类证候。具有起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等特点。(2)内风证:指热盛灼伤筋脉,或血虚、阴虚,筋脉失养,或阴虚阳亢等病理变化,影响肝主筋脉的功能失职,表现出头晕眼花,或肢体麻木、瘙痒,或震颤、瘛疭、抽搐等类似“风”的动摇不定特征的症状,便称之为 “ 动风 ” 。又称“肝风内动”。
临床表现:
( 1风邪袭表:恶风寒,微发热,自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
(2)风入皮肤:新起皮肤瘙痒,甚至出现丘疹、风团。
(3)风侵经络:突现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颈项拘急、口噤不开,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
(4)风伤关节: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5)风水相搏:突起颜面、眼睑、或肢体浮肿。
常见外风证:风邪袭表(太阳中风)证、风客肌肤证、风邪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络证等。
兼证:风寒、风热、风火、风湿、风痰、风水、风毒证等。
2.实寒证
1)含义:实寒证是指因淋雨、涉水、衣单、露宿、食生、饮冷等感受阴寒之邪,损伤体内阳气,阻碍气血运行所产生的一类病证。多具有新病突起,病势较剧,并常有感受寒邪的原因可查等特点。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伤人肌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伤寒证等。
中寒证:指寒邪直中,内侵脏腑、气血,损伤或遏制阳气,阻滞气血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
2)临床表现
(1)伤寒:新起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或见肢体厥冷、拘急,关节冷痛等。
(2)中寒:新起畏寒,脘腹或腰背等处冷痛、喜暖,或见呕吐腹泻,或见咳嗽、哮喘、咯白痰,无汗,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沉迟有力、或沉紧或沉弦,甚或脉伏。
3)常见实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伤寒证)、寒邪客肺证、寒滞胃肠证、寒滞肝脉证、寒滞心脉证、寒凝胞宫证、寒痹(痛痹)。
兼证:风寒、寒湿、凉燥、寒痰、寒饮证等。
演变:实寒证---虚寒证---亡阳证。
3.暑证
1)含义:暑证是证。暑指炎夏酷暑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产生的一类病的性质虽与火热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
2)临床表现:
(1)暑伤津气: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乏力,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2)暑闭气机:或兼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症。
(3)暑闭心神:或兼神昏、惊厥等症。
3)常见暑证:暑湿袭表证、暑伤津气证(伤暑)、暑闭气机证、暑闭心神证(中暑)等。
4.湿证
含义:
( 1)湿是指外界湿邪侵袭人体,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的一种呈弥漫状态的病理性物质。
(2)由湿邪所致的证候,即为湿证。
临床表现: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为特点,病势多**。
外湿:头重如裹,肢体关节困重,酸痛不移,或见皮肤湿痒,可有恶寒微热等表现。
内湿:胸闷院痞,口腻不渴,纳谷不馨,甚至恶心欲呕,困倦思睡,或见大便稀塘,小便浑浊,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
常见湿证:湿遏卫表证(表湿证)、寒湿凝滞筋骨证(湿痹)、湿困脾阳证、湿热蕴脾证、肝胆湿热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湿痰犯头证等。
兼证:寒湿、湿热、风湿、暑湿、水湿、痰湿、湿毒证等。

5.燥证
含义:
( 1)外燥证:指燥邪外袭,耗伤人体律液所表现的干燥证候。
(2)内燥证:因体内津液不足而产生的干燥失润证候,属气血津液辨证的范畴。
临床表现:
( 1)燥干清窍: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舌苔干燥,口渴饮水,脉象常无特异性变化或脉细涩。
(2)燥邪伤肺:或兼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小便短少,大便燥结等。
3)常见燥证:有凉燥、温燥之分。依据燥邪侵袭的部位及症状特征,又分燥邪犯表证、燥邪犯肺证、燥干清窍证等。
6.火热证
1)含义:火证与热证均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证候,其概念基本相同。火热证主要有实热(实火)、虚热(虚火)之分。
实热(实火)证:指外界阳热之邪侵袭,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产生的证候。多具有新病突起,病势较剧的特点。
虚热(虚火)证:即阴虚内热、阴虚火旺的证候。
2)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冷饮,汗多,大便干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质红绛,舌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甚则致各种出血,或形成痈肿、溃烂、酿成脓液;或热极动风、热闭心神等危重证候。
3)常见实热(实火)证: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证、胃热炽盛证、热扰胸膈证、肠热腑实证、肝火上炎证、肝火犯肺证、热闭心包证、火毒入脉证、热入营血证、热(火)毒壅聚肌肤证等。
兼证:风热、风火、湿热、暑热、温燥(燥热)、火(热)毒、瘀热、痰热、热饮证等。
7.毒证
1)指某些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特殊病因,即疫疠之气,又称毒气、疫毒等。在病机、证名中常以毒字表示,如麻毒闭肺证、疫毒攻喉证等。
2)指某些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病因,常直接以毒字命名。如毒虫类叮咬致虫毒侵肤证、风毒窜络证、火毒入脉证等;食物中毒致食毒滞胃证等。
3)指邪盛病重之证。如热毒、湿毒、寒毒、火毒、痰毒等形成的各种危重病证。如热毒闭肺证、毒伏膜原证等。
4)外科疮疡类疾患,如痈、疽、疔、疖、癣、流注等,常以毒字代表其病因病性。如热毒上攻头面证、邪毒流注筋骨证、脓毒壅滞肌肤证等。
8.脓证
1)含义: ” 是因火热毒邪等阻滞气血运行,气血壅聚,邪毒与气血相搏而淤积酿蒸,以致血败肉腐而形成的一种气味腥臭、质较浓稠的液状病理产物。
2)证候表现:以脓液积聚为特点。位于体表的痈、疽、疮、疖等,未溃时可触及柔软有波动感的肿块(脓肿),溃破后有脓液排出。体内的痈疡,可见咳吐脓痰、呕吐脓血、脓性尿、脓血便等。多有发热等兼症,舌苔多厚腻,脉象多滑数。
3)常见脓证:脓毒蕴积肌肤证、脓痰蕴肺证、脓积胃肠证等。
9.食积证
含义
:食积证是指因饮食不节,脾胃腐熟运化失常,以致食物停滞胃肠而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胀痛,纳呆厌食,吞酸嗳腐,呕吐酸馊,大便腐臭,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常见证型:食积胃肠证、脾虚食积证等。
10.虫积证
1)含义:虫积证是指幼虫侵入机体,或食入虫卵在体内发育繁殖,以致阻碍脏腑气机,耗伤气血等所表现的证候。亦可作为疾病概念。
2)常见证型:虫积肠道证、虫积肝胆证、虫结肠闭证,虫扰胆隔证等。

二、 气病辨证
1.气虚类证: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气脱证。
1)气虚证: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1)成因:
①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使元气耗损。
②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使元气生成匮乏。
③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
(2)临床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3)常见证型: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胃气虚证、脾气虚证、肝胆气虚证、肾气虚证、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肺肾气虚证等。
兼证:气血两虚、气阴亏虚、阳气亏虚、津气亏虚证等。
4)发展变化
气虚生化不足---津亏、血虚、阳虚;
气化机能减退---水湿潴留,生湿、酿痰、水液泛滥;
气虚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
气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以及食积、、虫积等。
2)气陷证: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1)成因:一般由气虚发展而来,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自觉气坠感,或内脏位置下垂,或有脱肛、阴挺等。
(3)常见证型: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
气不固:指气虚而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1)成因:一般由气虚发展而来。
(2)临床表现:自汗,容易感冒;或各种出血;或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兼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等气虚证的一般证候表现。
(3)常见证型:卫表不固(脾肺气虚证)、气不摄血(脾不统血证)、下元不固(肾气不固证)等。
气脱:指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
( 1)成因:一般由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而来,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 “ 气随血脱 ” 。
( 2)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症。
2.气滞类证:包括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气滞证: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气郁证、气结证。
(1)成因:
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等。
②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
③阳气虚弱,阴寒凝滞,使脏腑经络气机不畅而气滞。
2)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处胀闷、疼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一般按之无形,痛胀常随嗳气、肠鸣、失气后而减轻,或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喜悦而加重或减轻,脉象多弦,可无明显舌象变化。
(3)常见证型:肝气郁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
兼证:气滞血瘀、气郁化热、化火、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等证。
气逆证: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调所表现的证候。
(1)成因:
①外邪、痰饮等犯肺。
②寒、热、水饮、食积、瘀血等原因犯胃。
③情志不遂,郁怒惊恐等伤肝。
( 2)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证:见咳嗽、喘息等症。
胃气上逆证: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症。
肝气上逆证:见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等。
气闭证:
( 1)指因大怒、暴惊、忧思过极等,致使气机闭塞,出现神昏或晕厥、肢厥等症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又称神气郁闭证。
(2)或因瘀血、砂石、蛔虫、痰浊等阻塞脉络、管腔等处,表现为阻塞部位的绞痛,甚或痛而昏厥,大小便闭,呼吸气粗、声高有力、脉沉实有力者。

三、血病辨证
1.血虚类证:包括血虚和血脱。
1)血虚证: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1)成因:
①失血过多,新血一时未及补充。
②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或进食营养不足而致生血不足。
③思虑劳神太过,或肠道寄生虫,耗吸营养,阴血暗耗。
④瘀血阻脉,新血生化障碍,或造成某些局部供血不足。
⑤久病、大病等,伤精耗气,化血之源枯竭。
(2)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3)常见证型:心血虚、肝血虚、血虚肠燥、血虚肤燥生风证等。
兼证:阴血亏虚证,血虚挟瘀证。
2)血脱:指因呕血、便血、崩漏、外伤失血等,以致血液突然大量耗失,或因长期失血、血虚而进一步发展,见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舌淡、脉微欲绝或芤等危重证候者,又称 “ 脱血 ” 。常伴随气脱、亡阳,危及生命。
2.血瘀证
1)含义:指因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
瘀血:指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处;或血液运行受阻,瘀积于经脉或器官组织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
(1)成因:
①外伤、跌仆等造成的体内出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
②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气虚而运血无力,血脉瘀滞。
③寒凝血滞,或热灼血瘀,或湿热、痰火阻遏,脉络不通,血行不畅。
(2)临床表现:
①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
②肿块:在体表者,呈青紫色包块,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
③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妇女可见经闭,或为血崩、漏下。
④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
⑤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
⑥脉象多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3)常见证型:心脉瘀阻证、瘀阻脑络证、肝血瘀证、瘀阻胞宫(精室)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肌肤证;瘀滞筋骨证等。
兼证:气滞血瘀、血瘀气滞、痰瘀互结、瘀热互结、血瘀水停等证。
血热证
1)含义: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最深重阶段,称为“血分证”。
2)临床表现:咳血,吐血,衄血(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或局部皮肤、肌肉等组织的痈疽疮疖及内脏的痈肿等,伴心烦、口渴、身热、舌红绛,脉滑数。
4.血寒证
1)含义: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
2)临床表现: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冷痛,喜暖畏寒,得温痛减,或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而涩。
3)常见证型:寒滞肝脉证、寒凝胞官证、寒凝脉络证等。
四、津液病辨证
1.津液亏虚证
1)含义:指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却津液的滋润滋养和充盈所表现的干燥证候。又称津液不足证。
伤津:津液亏损程度较轻,主要是水分丢失者,又称津亏
液耗:津液亏损程度较重,不仅水分丢失,且机体的某些精微营养物质亦受损者,又称液脱。临床多通称津液亏虚证而不严格区分。
2)成因:
(1)高热、大汗、呕吐、多尿、烧伤等,耗损津液过多。
(2)阳气偏亢,暗耗津液。
(3)饮水过少,脏气虚衰,津液生化不足。
3)临床表现:口燥咽干,唇焦或裂,眼球深陷,皮肤干燥甚或枯瘪,渴欲饮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难解,舌红少津,脉细涩或细数。
常见证型:肺燥津伤证、胃燥津亏证、肠燥津亏证等。
兼证:津枯血燥、津亏血瘀、气随津脱、津气亏虚证等。
2.痰证
1)含义: “ 痰 ” 是由水液内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粘稠,流动性小,易停阻于脏腑组织之间,或流窜全身而形成痰证。
2)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院痞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形体多肥胖,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肿块,如瘿瘤、瘰疬、乳癖、梅核气等,舌苔腻,脉滑。
3)常见证型:痰蒙心神、痰热闭神、痰火扰神、痰阻心脉、痰阻胸阳、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热结胸、痰热腑实、燥痰结肺、痰浊犯头、痰阻胞宫(或精室)、痰湿内盛、痰阻经络、痰湿凝结肌肤、风痰闭神、风痰阻络、痰瘀阻络、痰气郁结、脓痰蕴肺等证。
兼症: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痰瘀、脓痰等。
3.饮证
1)含义:指饮邪停聚于胃肠、心肺、胸胁等脏腑组织之间所形成的证候。
2)临床表现:各部位症状兼见头晕目眩,舌淡嫩、苔白滑、脉弦等。
(1)痰饮:指饮邪停于胃肠---痞胀满闷,或水声漉漉,泛吐稀涎或清水。
(2)支饮:指饮停于心肺膈间---咳嗽气喘,甚则喘不得平卧,痰多而质稀色白,胸闷心悸,甚或喉中有哮鸣声。
(3)悬饮:指饮停于胸胁---胸胁饱满,支撑胀痛,呼吸、咳嗽、转侧时牵扯疼痛。
(4)溢饮:指饮溢四肢肌肤---肢体浮肿,沉重酸痛,小便不利。
3)常见证型:寒饮停肺证、饮停心包证、饮停胸胁证、饮留胃肠证等。
4.水停证
1)含义:指因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水液输布障碍而泛滥肌肤,或停聚于胸、腹腔等部位,并可随体位变动而波动的病证。
2)成因:
(1)风邪外袭,肺失宣降,上窍不开而水道不通。
(2)水湿内侵,脾失健运,水液失于输布而停聚。
(3)劳倦内伤、房室不节、病久正虚、过用攻伐等,导致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而致水液泛滥。
(4)瘀血、砂石等邪阻经脉,影响水液的正常运行,使水液停蓄于胸、腹腔等部位而为病。
3)临床表现:水肿,或见于下肢,或见于面睑,甚或全身皆肿,按之凹陷不起;或水停于胸腹腔而见胸闷、腹满如鼓,叩之声浊;并随体位改变而流动,并见小便短少、不利,舌苔润滑,脉濡缓。
4)常见证型:风水相搏证、脾虚水泛证、肾虚水泛证、水气凌心证等。
一、气脱与亡阳的关系
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亡阳的主要特征为肢厥身凉,气脱的主要特征为气息微弱欲绝,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
二、水肿的辨别
水为有形之邪,泛溢肌肤,导致面目、周身浮肿者则为水肿。根据病证性质属虚属实分阴水、阳水两大类:
1.阳水:病性属实。起病急,先从眼睑、头面肿起,迅速蔓延全身,皮薄光亮,以上半身肿甚。多伴有风邪袭侵肺卫的卫表证表现。
2.阴水:病性属虚。起病较缓,先从足部肿起,逐渐蔓延全身,皮色不变,腰以下肿甚。多伴有脾肾阳虚的证候表现。
三、出血的辨别

证名病性
病势
血色、质地、出血量伴随症状
气虚
虚缓色淡质稀,量多或少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自汗,动则加剧,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等
血热实急色红质稠量大
发热面赤,口干口渴,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血瘀实出出停停
反复不止
声色紫暗,夹有血块,量或多或少
局部刺痛、癥块、面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癍瘀点,脉涩


总结
1.病因辨证:
1)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证候的概念及辨析要点。
2)毒的含义及脓证、食积、虫积等证候的辨析要点。
2.气血辨证:
1)气病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
2)血病辨证: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3.津液病辨证
津亏证、水停证、痰证、饮证

2、辩证
一、心病辨证
常见症状

心脏本身及其解剖部位的表现:心痛、胸闷等。
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悸怔忡,面、舌改变,脉结代或促等。
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妄等。
基本病机
虚证
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暴脱 血脉失于充养 血行推动无力心血虚 心阴虚 神失所藏      
①多由思虑劳神太过
②先天不足,脏气虚弱
③久病伤心 
实证多由 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
心火亢盛
心脉痹阻、 血脉运行不畅、
痰蒙心窍、 痰火扰心、神明闭阻或逆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