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小国,是使国小之意。寡民,是使民少之意。使国小,使民少,就是不强求天下的统一,统一成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大国事多难治,所以老子反对把众多的小国合并为一个大国。都是小国了,还要注意不要出现强权的霸主之国,这就是所谓的什伯之器。在众多小国之中,保持众小国的力量均衡,大家才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如果出现了强权之国,则天下不会太平。老子之时,是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时代,但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天下,诸侯争战之势已经形成,这是天下动乱的原因所在。所以,老子反对大国与强权,主张众多小国在力量均衡的条件下,和平共处。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在农业社会里,民众的远徙,是不利于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若民众经常远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不远徙,当然也就用不着舟舆。甲兵,是战争的工具,甲兵常用,也使民众不得安宁。然而老子要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倒是不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措施。人类的文化,总要从蒙昧向文明发展,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从简单文字,到复杂文字。总之,人类文化的发展,不能没有文字。结绳记事,是人类蒙昧时代的事,若永远如此,则人类的进步,就无从谈起了。老子想用复古的方法,保持人们的无欲状态,这是一种幻想,虽然出于好心,但却不得实现。若真正实现,也对人类本身没有任何好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政治主张,一是要小国,一是要民不远徙,所以才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说法。这种相互不往来的设想,目的是要减少国与国之间的摩擦或战争,同样是不切实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即老子不相信人类有道德的自我约束力来实现和平友好相处,所以只能不让他们相互不往来,才能使他们不致产生摩擦与矛盾。这是人类管理动物的方法,动物要分笼子关起来,它们才不会打架,抢食。老子也想用类似的方法来管理天下,这就是他对人性的怀疑态度的大暴露。但老子的这一政策,也是有其一前提的,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此几项无疑是要让人民过上物质富裕的生活,然后才能不到本国之外去求物质的富足。本国不能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则挡不住他们的向外跑。老子还是考虑得比较周到的,否则他的小国寡民政策,也不能落实。

明太祖注:老子居周将末,诸侯奋争,以当时之势,譬喻后人,言间有能治国者,绝奢去玩,务道恤民,天乃佑,四时序,风雨调,民遂耕营,仓廪实而衣被充,乐其乐而人善终,封疆虽无守而自坚,关键不闭而难入,虽有巨舟革乘,力士千钧,皆无所施,而无所陈。彼此之民密迩,终是无弃此而往彼者,彼亦不来,非不来也,乃君之不贪尔。若果有贪,即纳逋逃,致邻邦有问,安得如是耶?如民人豪富者,彼此各有佃田之人,纳粟以奉其主家,若富者能绥之以德,所取者微,所与者厚,则人人皆蒙恩而按堵,能安其生业。若富民取不以道,役不以时,则其人将挈家而逃于他邻矣。虽大小不同,理势皆然。噫!君道敷民,特听上天,诚有验乎!

明太祖体会老子之书的用意,无非是如何治理天下,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其论道,在今天看来是哲学的问题,于是有人说老子思想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为政治服务的哲学。哲学是从属的,政治才是最为根本的。其他一切学术,无不如此。这一点是理解老子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关键。

以太古之治求世,这是老子政治思想的要害所在。太古之治,具有浓厚的自然性,自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说无为而治。老子不可能前瞻,只能回顾过去,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因为他是史官。在中国古代,最有知识的人,往往是史官,因为文化与知识都保存在历史中。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中国人到了近代,仍有发思古之幽情的特性,现实中一遇不满,就说以前如何如何,在脑海中,仿佛以前总是黄金时代,而现在则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是一种根深蒂固一往情深的心态与逻辑,它与中国文化注重历史的特色有莫大的关系。只是到了现代,中国人才有了新的参考系,知道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了。

(0)

相关推荐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 《道德经》第80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

    <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80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八十一章,可以看作老子写完<道德经>之后的最后感想.他知道,世上已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与言论,这都是他所谓的"言&quo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之道,并不难懂,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唐玄宗说是"滞言而不悟,烦事而不约",此话不确.滞言不是不悟的原因,没有疏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不可挠,挠就是有为.烹小鲜,烹本身就是为,但这是无为之为,若在烹之外又加以挠,这挠之为,就是有为.以道莅天下,就是以这种不可挠的无为之治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了悟与迷执,是唐玄宗区分人之高下的重要标准.了悟,就是对道的大彻大悟,迷执,就是毫不了解道的思想,而迷惑于世事与物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前面所说的自谦孤寡之类,到这里就有了一个总结,即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谦卑孤寡,都是反与弱.既是反,则不是真实的,即实强而反之若弱,实尊而反之若卑.反与弱是联系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统治天下与夺取天下,是不同的两回事.夺取天下时,以用甲兵为主,而统治天下时,则以柔服为主.什么时候讲修文千于四海,什么时 ...

  • 道德经详注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 王弼注: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 今译:国家又小,人口又少,尚且可以使其返回古代的和谐状态,何况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呢!所以举小国作为例子而言.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老子说绝学,唐玄宗则说成绝俗学.老子是彻底的,唐玄宗则是折衷的.绝学,极端地推理,则连老子之学也要绝.绝俗学,则只绝世俗间有为的学问,而不绝无为的学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十章

    第十章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明太祖注:三十辐共一毂,是古时造车之法,每一轮以三十辐攒一毂,方成一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