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清官录(一)
翻开明清时期的潍县官吏历史长卷,你会发现,可罗列出一些潍县清官录,这些人在潍县老百姓中留下相当不错的口碑,其中最为人知的,莫过于来自江苏的郑板桥了,其实除了郑板桥,还有邢国玺、周亮工、赖光表、招子庸、何镕等。
先从郑板桥说起吧。身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难得糊涂”,至今被不少人奉为至理名言,他的“墨竹”,他的“郑体”,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和喜爱。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的郑板桥从山东范县调任潍县,考虑到潍县无论是地域规模还是声名与繁华程度都甚于范县,他这也算是升任了。在潍县走马上任做知县,一待就是七年,廉政为民,给后代潍县人们留下了极佳的口碑。
在老潍县道司巷北首,明清时期曾经有一座“三贤祠”,里面供奉着对潍县有功的三位知县:周亮工、赖光表、郑板桥。“三贤祠”原称周公祠,供奉明末潍县知县周亮工塑像,后来清乾隆时又陆续添供知县赖光表和郑板桥塑像,这三位知县政绩昭著,爱民如子,深受潍县百姓爱戴,于是改名为三贤祠。
郑板桥官潍七年,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在山东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几百年过去了,郑板桥因为与潍县有了这么一段历史渊源,现在仍被潍坊人民纪念着。前些年,坊子酒厂生产一种“板桥”酒,现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建了一座郑板桥纪念馆。在潍邑民间更是有郑板桥到潍县大集巡视民情发明朝天锅的美好传说故事。
明朝末年潍县有一位守城有功的父母官,叫邢国玺。他在潍县老百姓民间也有不错的口碑。当时潍县衙门后面有北城墙,城墙之上,有一座青阳楼。青阳楼在历史上被历任县令们所重视,先后经历了几次重修。先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史善言县令带领民众重修过,然后到了崇祯年间,清兵攻陷济南,打算向东进犯潍县。当时县令邢国玺担心土城不坚固,打算把潍县城,改建为石城,他与郭尚友等人一起,捐银集资筑石城。历时八个月,石城筑成。清兵耳闻潍县石城坚固,一时放弃进攻。邢国玺改建石城时,捎带着把青阳楼也重修了一遍。
几年后,清兵还是不肯放弃潍县,继续攻击进犯,率军攻城。或许考虑到北城墙离县衙门较近,主攻北城墙。当时邢国玺因为守城有功,得以高升,调往他处。他的继任周亮工,和郭尚友、张尔忠等人,率全城官兵,坚守城墙。时战势危急,邢国玺在赴任途中,行经昌乐尧沟,听说潍县告急,立马返途向潍县进发,可惜遇到清兵伏击,敌众我寡,还是被俘虏,邢国玺誓死不投降,后来牺牲。儿子从老家赶来,拉回柩体,潍县老百姓感其壮举,自发为他送行。
在潍城区望留街道麓台村口,立着两块石碑。其一为麓台村碑,另一为邢国玺《游麓台诗四韵》诗碑,因年数久远,诗碑文已是模糊不清,比较遗憾。邢国玺游麓台,此事载入乾隆《潍县志》。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建的郑板桥纪念馆,走进大门右侧有一座新建三贤祠,本来是周亮工、赖光表、郑板桥三位清代潍县知县塑像,把明代邢国玺也加进,可见其在潍县人民心中地位非同小可。
限于篇幅。邢国玺的继任周亮工,郑板桥的前任赖光表,还有郑板桥的两位“粉丝”招子庸与何镕,他们的一些情况,我们另文介绍。也欢迎各位提供线索素材,提供除此以外的其他潍县清官的名字事迹,让我们一起铭记着他们在潍县大地留下的绝佳口碑。谢谢大家。
欣赏更多原创老潍坊文章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抄袭
一切不打招呼的转载,视为侵权
如果你觉得此文不错的话
可以转发+点赞,十分感谢
如果喜欢他的文章,就关注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