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痿证脾胃虚弱证

一、参苓白术散

《中国药典》: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100g 茯苓100g 白术(炒)100g 山药100g 白扁豆(炒)75g 莲子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50g 桔梗50g 甘草100g

性状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

处方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冶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莲子肉(去皮)薏苡仁 缩砂仁 桔梗(炒令深黄色)各500克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 白茯苓 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 山药各1千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塞,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细缓。现用于慢性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转阴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证属脾胃气虚挟湿者。亦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脾虚痰多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大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酌减。

备注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扁豆、莲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气,用以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成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片玉痘疹》卷五: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白术(去油炒)、白茯苓、粉草、山楂肉、陈皮、桔梗、木香、枳壳(炒)。

功能主治痘疮,脾胃气弱不能消食。

用法用量上用水一盏,砂仁1个(捶碎),为引,煎服,不拘时候。

摘录《片玉痘疹》卷五

《镐京直指》:参苓白术散

处方东洋参2钱(米炒),白茯苓3钱,煨肉果1钱5分,炒薏苡5钱,炒车前3钱,仙居术2钱(炒),淮山药3钱,冬瓜子3钱,桔梗1钱,炒谷芽5钱。

制法上为末服。

功能主治久泻伤脾胃,气虚脉弱,饮食不化。

摘录《镐京直指》

《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参苓白术散

别名白术调元散、参术饮、白术散

处方莲子肉(去皮)1斤,薏苡仁1斤,缩砂仁1斤,桔梗(炒令深黄色)1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斤半,白茯苓2斤,人参(去芦)2斤,甘草(炒)2斤,白术2斤,山药2斤。

制法上为细末。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2;8:25):参苓白术散水煎液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管的痉挛,并能增加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解痉作用的机理初步看来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抗拟胆碱药的作用。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胸脘闷胀,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红,脉细缓或虚缓。

用法用量白术调元散(《痘疹全集》卷十三)、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白术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苓白术丸”(见《医林绳墨大全》;改为膏剂,名“参苓白术膏”(见《杂病源流犀烛》)。

各家论述1.《医方考》:脾胃喜甘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2.《冯氏锦囊·杂症》: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脾悦甘,故用人参、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术、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莲肉益心;土恶水,故用山药治肾;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否塞之忧也。

临床应用1.脾虚泄泻:某女,48岁,有腹泻史,经常腹痛肠鸣。近数月来每日均拉稀便二、三次,胃纳不佳,饮食乏味,形瘦神疲,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无力。此脾虚湿注,治宜健脾渗湿,拟参苓白术散主之。处方:西党参三钱、焦白术三钱、白茯苓三钱、淮山药四钱,炒扁豆三钱、薏苡仁四钱、苦桔梗一钱、缩砂仁(杵冲)八分、炒莲肉三钱、炙甘草一钱。三剂后,腹泻停止,再服七剂,胃纳增加,大便正常。

2.胃虚嘈杂:某女,28岁,近来脘中嘈杂,得食稍舒,口淡乏味,食后即觉胀闷,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象虚细。此属胃虚腐熟转输功能减弱,治宜健脾养胃,宗参苓白术散意。处方:西党参三钱,白茯苓三钱,焦白术三钱,淮山药四钱,白扁豆三钱,姜半夏一钱半,陈会皮一钱半,炙甘草一钱。服上方二剂即愈。

3.慢性痢疾:某女,35岁,患慢性菌痢数年(大便曾培养出B组痢疾杆菌),反复发作,解脓血便,每天4-6次,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精神疲乏,食欲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脉沉濡弱。证属脾虚下痢,处方:党参五钱、白术四钱、陈皮二钱、山药五钱、苡米五钱、莲子肉三钱、木香二钱(后下)、黄连二钱、桔梗二钱、扁豆三钱、砂仁一钱五分(打、后下)鱼腥草五钱、甘草二钱。服药四剂后,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嘱续服上方,共服十剂,疗效巩固。

4.慢性肾炎:用本方去桔梗,加虎杖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尿蛋白在(+++)-(++++)之间,经用本方治疗,最短一月,最长半年均获显效。其中8例临床治愈,出院时尿蛋白稳定在(-)-(±)之间;5例有效,尿蛋白控制在(+)-(++)之间,其它临床症状消失。笔者运用参苓白术散,减去苦辛载药上浮之桔梗,加入清热利水之虎杖,以达到治本为主,标本兼顾之目的。如阳虚寒重,水湿不化,浮肿严重者,先用真武汤之类,温阳利水,待水肿消退后,再用本方调治。若属气虚者,重用党参或酌加黄耆、杜仲、菟丝子等益气补肾。

5.行经泄泻:某女,35岁,近年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泄泻,腹胀微痛,精神困倦,饮食少进,头目眩晕,月经或多或少,色淡,舌质淡红,脉象濡缓无力。症脉合参,良由脾胃虚弱,湿聚中焦所致。治宜运脾渗湿,理气调经。处方:西党参三钱、白茯苓三钱、淮山药四钱、薏苡仁四钱、炒扁豆三钱、炒莲肉三钱、缩砂仁(杵冲)八分、陈皮八分、生白芍三钱、制香附一钱半、粉葛根一钱半、炙甘草一钱。上方加减连服四剂,诸恙悉除,经随访观察四月来未见复发。

摘录《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

《婴童百问》卷二:参苓白术散

别名和中散

处方扁豆(炒)2钱,人参2钱,茯苓2钱,白术(土炒)2钱,甘草(炙)2钱,山药2钱,米仁1钱,砂仁1钱,莲肉1钱,桔梗1钱,天麻5分,藿香5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急惊下后和气助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2钱,枣汤送下。

摘录《婴童百问》卷二

《幼科指南》卷下: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1钱半,白术1钱半,白扁豆(姜汁炒)1钱半,白茯苓1钱半,山药1钱半,甘草1钱,桔梗1钱,苡米1钱,莲肉(去心)1钱,川芎1钱,当归1钱。

制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

功能主治小儿脾胃久虚,不能转运,无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蓄水,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肚大脐实,啼哭胸高,名曰丁奚;或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名曰哺露。

用法用量米饮送下。

摘录《幼科指南》卷下

《回春》卷三: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山药(炒)、砂仁(研)、藿香、陈皮、干姜(炒)、莲肉(去心皮)、诃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气虚泄泻。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内景篇》引作“参苓莲术散”。

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元气虚脱,昏倦,加黄耆、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厚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摘录《回春》卷三

《医学心悟》卷六: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1两,茯苓(蒸)2两,山药(炒)2钱,苡仁(炒)2钱,扁豆(炒)2钱,莲肉(去心,炒)2钱,砂仁1两,神曲(炒黑)5钱,甘草(炒)5钱,白术4两(陈土炒),陈皮1两(微炒)。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养胃。主痈疽脾虚者。

用法用量每用3钱,开水送下。

摘录《医学心悟》卷六

《己任编》卷三: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茯苓、白术、米仁、山药、扁豆、芡实、砂仁、桔梗、川连、甘草(一方有葛根)。

功能主治小儿疳症,头大肚大,筋青,四肢独细。

摘录《己任编》卷三

《诚书》卷八: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厚朴、肉桂、泽泻、诃子肉、扁豆(炒)、肉豆蔻(面裹煨)。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惊风。久吐、久泻、久痢、久热之后,目陷无神,唇燥烦渴,厥,掌中热。

用法用量米汤调服。

摘录《诚书》卷八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炙草、干葛、木香、藿香、麦冬。

功能主治痘已靥未靥,身热不退,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种痘新书》有炙耆。

摘录《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种痘新书》卷四:参苓白术散

处方白术1钱,人参5分,茯苓5分,苡仁5分,莲子5分,山楂5分,神曲5分,肉蔻(去油)4分,诃子(煨,用肉)4分,陈皮4分,白芍5分,木香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健脾去积。主痘疮虚泄。小便清利,其粪或白或黑,或饮食不化,其气腥,其泄则滑溜自下而无声者。

摘录《种痘新书》卷四

二、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卷中: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药理作用(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备注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摘录《脾胃论》卷中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2两,人参1钱,炙草8分,半夏1两,炒白芍5钱,独活5钱,防风5钱,炒白术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连翘2钱,羌活1钱半。

功能主治损伤后气虚感邪,脓出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片玉痘疹》卷十二: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术、升麻、陈皮、桂枝、当归、木香。

功能主治痘收之后,脾胃虚弱,寒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外科正宗》卷一: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1钱5分,甘草(炙)1钱,人参1钱,当归1钱,白术1钱,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麦门冬6分,五味子(炒)5分。

功能主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空心热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回春》卷七:补中益气汤

处方当归1钱,黄耆1钱,人参5分,白术8分,柴胡1钱,升麻1钱,干葛1钱,甘草5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回春》卷七

《痘疹全书》卷下: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白术、黄耆、陈皮、甘草、青皮、枳实、木香、神曲(炒)、黄连、麦芽。

功能主治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腹饱闷不喜食,脉弦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种痘新书》卷九: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功能主治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恶风。

用法用量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摘录《种痘新书》卷九

《杏苑》卷三: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4钱,甘草(炙)5分,白术1钱,人参3钱,升麻2分,柴胡5分,陈皮8分,黄柏6分,当归1钱,生姜3片。

功能主治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温服。

摘录《杏苑》卷三

《喉科种福》卷四:补中益气汤

处方牛蒡子1钱半,元参3钱,蜜耆3钱,白术1钱半(蜜炒),广陈皮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1钱,麦冬3钱半,苦桔梗1钱,红枣1枚,生姜3片,柴胡2钱(酒炒),升麻8分(酒炒)。

功能主治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脉细而微,唇如矾色,午前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喉科种福》卷四

《幼科金针》卷下: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甘草5分,黄耆1钱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功能主治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加地榆1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炙甘草、漂白术、广陈皮、小枳实、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麦芽、炙黄耆。

功能主治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5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茯苓1钱,川芎4分,白芍4分,萝卜子4分,木香3分。

功能主治产后中风,气不足,微满,误服耗气药而胀者。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胎产指南》卷七:补中益气汤

别名补中利水汤

处方人参2钱,白术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陈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苏4分,苍术4分,厚朴4分,大腹皮4分。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主产后水肿。

用法用量补中利水汤(《胎产心法》卷下)。

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钱。

摘录《胎产指南》卷七

《一盘珠》卷三: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3钱,当归3钱,白术3钱,广陈皮3钱,川升麻8分,人参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风、木通、木瓜。

功能主治升清降浊。主体虚冒风发肿。

用法用量方中桂枝、防风、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摘录《一盘珠》卷三

《嵩屋尊生》卷八: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功能主治内伤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摘录《嵩屋尊生》卷八

《活幼心法》卷四: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8分,蜜炙黄耆1钱,白术8分,当归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陈皮4分,生姜1片。

功能主治痘疹浆足回水,至结痴还元数日,发热稍缓,头热面不甚热,手心脚心热,手背脚背不热,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为虚热。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渴者,加麦门冬1钱,五味子9粒。

摘录《活幼心法》卷四

《内外伤辨》卷中:补中益气汤

别名医王汤

处方黄耆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当归身(酒洗)3分,白术3分。

药理作用①治疗子宫脱垂的药理学研究《天津医药杂志》(1960;1:4):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使其收缩加强,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实验中还可以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其作用减小,且不持久。②对实验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医药研究参考》(1977;3:20):本方对荷瘤小鼠的作用,提示能改善瘤机体的蛋白质代谢,防止贫血发展,增强体力。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用法用量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引《方函口诀》)。①《小儿痘疹》有生姜、大枣。②本方改为丸剂,名“补中益气丸”(见《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本方改为片剂,名“补中益气片”(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1-2服后,若再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心)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5分;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3分,厚朴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枳实3分;脉缓有痰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酒洗,煨)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1口,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行则止;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

注意下元虚者禁用。

各家论述1.《内外伤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

3.《法律》: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非自腹中而升举之也。其清气下入腹中,久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从腹中而升举之矣。若阳气未必陷下,反升举其阴气,干犯阳位,为变岂小哉。更有阴气素惯上干清阳,而胸中之肉隆耸为(月真),胸间之气漫散为胀者,而误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耳。

临床应用1.风症: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噤,喷嚏,属脾肺气虚,反服祛风之药,肢体麻倦,痰涎自出,殊类风症。余以为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2.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荣而外固也,况脉象浮虚,体倦语怯,尤为中气弱之验,与补中益气汤,一剂和,二剂已。

3.内伤发热:庚子六月,吕用晦病热证。察其神气,内伤证也。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庭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予曰: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敦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遂取药立煎饮之,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枚,觉胸膈通泰,是晚热退进粥,连服数剂而愈。

4.崩漏:归大化之内,患崩漏,昏愦,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立斋诊之曰:此脾虚气弱,无以统摄血,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不数剂而效。

5.癃闭:某女,28岁,产后尿团五天,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汗出多,倦怠乏力,嗜睡,尿意急迫而不得出,少腹坠胀,恶露淡红,脉沉弱缓,舌质淡红,齿印。此为气血虚弱、中气下陷,膀胱气化不利。以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木通,五剂愈。

6.髂窝脓肿:某男,21岁,右髂窝脓肿,切排后半月,疮口不敛,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少寐纳差,舌淡脉细,疮口肉色灰暗,脓液清稀,为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投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赤芍、川芎,十剂愈。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酒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心火。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气,得甘药能益元气,若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

《片玉痘疹》卷六: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黄耆、白术、炙草、官桂、归身、陈皮。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痘疮发热,手足反冷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病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片玉痘疹》卷六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漂白术、北柴胡、绿升麻、广陈皮、上薄桂、当归身、南木香、炙甘草。

功能主治痘后脾虚,寒热似疟,非真疟。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丹溪心法》卷三: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