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
《美的历程》读书札记
我的微信签名:“发愤学贯中西,立志经世致用”。年纪一大把,发这样的宏愿,力有不逮,却也不怕朋友笑话。因为这就是一个主观的愿望,至少让我能够有一个方向。并且在近代读书人里面找这方面做得好的先行者。顺着线索就找到很多,比如梁启超,及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比如冯友兰,梁漱溟等,还有人推荐牟宗三(著作还没有看到),又有人推荐李泽厚先生。
上个月到南昌比赛,到青苑书店一下就扫了近1000元的书回来,李泽厚先生的书,主要有《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在青苑书店碰到一个书友,在广东工作的婺源人,强烈推荐我看《美的历程》。那我就按照先后顺序,先开始读《美的历程》,并且在网络上搜集一些李泽厚先生的相关信息,接下来,会把李先生的相关著作多读几本,并且会在知网上搜集李先生的相关论文。主要目的就是向这样一位先行者认真学习。
《美的历程》全书分成十章,按时序展开一次对美的历程的巡礼。从考古发掘的原始社会的一些文物讲起,讲到明清文化人对于美的态度以及呈现出美的形式和特点。
全书形式上,前面是文字类(夹杂部分图片),后附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图片。图文对照,这对于1981年出版的著作来说,非常难得。
全书16万多字,109张图片,带我们以审美的视角,走进中国历史中那些遗迹,那些人物的时代,更重要的是,那些美的创造者的内心。
以下,就把我读书中的一些札记,心得,以章节的形式,呈现出来,也是对我近一个月读书的一个小结,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敢藏拙,请批评。
《美的历程》
一 龙飞凤舞
1、远古图腾
认为龙、凤是“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在原始氏族社会对自然感性想象居多,“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这一节对于史前数千年为单位的美的观念积淀作了梳理。
2、原始歌舞
“是原始人们特有的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即物态化活动,它们既是巫术礼仪,又是原始歌舞。”后来,逐渐分化为“礼”——政刑典章,“乐”——文学艺术。读到此处,对于儒家思想植根于遥远的传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经历了由神人同一的龙凤图腾到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反映了原始神话不断人间化和理性化。
3、“有意味的形式”
在研究了陶器纹饰演化,由鸟的形象演变为代表太阳的金乌,蛙的形象则逐渐演变为代表月亮的蟾蜍等。引用克乃夫·贝尔(Clive Bell)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并指出要脱离其对“有意味的形式”和“审美感情”(Aesthetic emotion)的恶性循环,应该在其中加上“审美积淀论”,就可以在意念对意念之间,找到一个与实际情形相符的美的形成过程的界说和解释。
这是一种对西方学说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形式感。”(p29),
在对三足器的推崇中,作者认为其是中国民族的珍爱。“它的形象并非模拟或写实(动物多四足,鸟类则两足),而是来源于生活实用(如便于烧火)基础上的形式创造,其由三足造型带来的稳定、坚实(比两足)、简洁、刚健(比四足)等形式感和独特形象,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发展为后世的主要礼器“鼎”。
下面的结论特别有启发意义:“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作者接着写道:“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前者的发展,使形式的规律更自由地展现,使线的特性更充分地发挥。”(P30)
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对应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是我们理解美的形式和培养审美能力的时候所特别应该注意的。这还有助于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文化现象,一些美的形式从根本上加以理解。
以上第一章的读书摘录及体会。
第二章《青铜饕餮》将进入到夏商周文明的美的巡礼。
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不妨推荐几位学贯中西的学者,能让我少走一些弯路,都是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