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古人的智慧,多数人不知

中国是一个很注重餐桌礼仪的国家,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非常严格的用餐礼仪了,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遵守。关于用餐,民间也流传出很多的俗语,比如这一句: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句话流传得很广,相信很多人也都听说过吧,尤其是农村长大的朋友。

菜不摆三,何也?“三”让人联想到祭祀

为什么古人要求“菜不摆三”呢?现在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但放在古代哪怕是黄口小儿也能明白,因为三与祭祀相关。祭祀祖宗的时候,所有的酒菜都是摆成三份的,甚至连烧的香都是三根。我们不用去追究古人为什么喜欢在祭祀时摆三份菜肴,而只要明白这个事实就行了。

正是因为三会让人联想到祭祀,活人用餐时,才会刻意避免摆出三道菜。所以如果人很少的话,那就一道两道菜,人多就四道五道菜,总之要避开三道菜。尤其是请客的时候,如果你摆出三道菜,很可能会惹得客人生气,让他觉得你是在咒他去死。

除了与祭祀有关之外,三还会让人联想到“散”,毕竟是谐音的。所谓聚餐,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肯定不希望提到散伙了,所以也就不愿意桌上摆出三道菜。这两种解释都很有道理,但以古人对祭祀的重视程度来看,前一种解释应该才是更接近真相的。

筷不成五,何也?“三”长两短不吉利

菜不摆三解释清楚了,那第二句“筷不成五”又该怎么解释呢?首先,5根筷子肯定是不符合用餐需求的,因为筷子在使用时必然成双,总不能拿一根筷子去夹菜吧。所以出现5根筷,要么是多拿了一根,要么是少拿了一根,这都说明主人家对请客不上心,当然很容易引起客人的不快。

但这并不是古人真正在意的点,古代之所以会有“筷不成五”的说法,跟一个成语“三长两短”有关。谁都不希望有什么三长两短,而三加两,就正好是五。所以一旦摆出了五根筷子,就很容易让人想到三长两短这等不吉利的词语,从而让人瞬间失去用餐的兴致。

席不成六,何也?害怕坐出“王八席”

开头提到的三句俗语,前两句都解释清楚了,那最后一句“席不成六”又是什么意思呢?在解释它之前,我们得先解释一下古人用餐的桌子。与今天不一样的是,古人吃饭用的桌子几乎都是方桌,而非现在常见的圆桌、长方桌。

最经典的餐桌,就是“八仙桌”,农村的朋友应该见过,城里的朋友可能就很少见到了。八仙桌一侧可以坐两个人,一桌可以坐8人。如果有4个人用餐,那很简单,一人坐一方,如果是8个人用餐,那就刚好坐满,这都没有什么问题。

可如果刚好是6个人用餐,那问题就来了。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肯定以两方坐两人,两方坐一人为最优解,而如果采用这种人数分配的话,则有可能坐出这样的情形:上首坐两人,下首坐两人,两侧各坐一人。这就是所谓的“乌龟席”,也称“王八席”,因为从两侧看过去,6个人加上餐桌,就好像一只大乌龟。

乌龟或者王八在中文的语境里都是骂人的话,古人当然会很介意坐成乌龟席了,所以才会有席不成六的说法。

当然了,哪怕是八仙桌,6人上席也未必非要坐成乌龟席,完全可以空出一面不坐,剩下的三侧都坐两人。也可以上首和左侧或者右侧坐两人,下首和另一侧只坐一人,这样就可以完美地避开乌龟席了。

如果把场景切换到现代,那解决的办法就更多了。像许多家庭流行的圆餐桌,6个人就刚好围成一圈,自然不会是乌龟或者王八的样子。事实上,圆桌还能很好地解决上首下首席位尊卑的问题,在圆桌上,每个席位都是平等的。

时代在发展,古人重视的那些用餐忌讳,有些在今天已经不必在意了。就像“菜不摆三”,虽然会让人联想到祭祀,但如今的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使用传统手段祭祀先祖了,而是采取送花这等西式的习俗。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过度在意那些俗语里提到的忌讳,除非你请的客人是比较年长、比较传统的。出于待客之道,你有义务为他提供良好的用餐环境,至于年轻的客人,相信大家也不会在意,就不必那么考究了,否则吃个饭还讲究这么多,那活着得多累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