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博述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 名医真传京城
傅博述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
北京市西城区中医院 主任医师 倪寄兰
傅博述是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名老中医,他从事妇科临床50余载,注重辨证施治,治疗效果尤佳,在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声望。他尊崇傅青主、王清任两位清代名医且有发挥。笔者随师学习多年,现总结傅老生前经验及自己在临证中的验证和认识,叙述如下。
一、痛经病机
痛经是临床常见疾病。妇女行经时稍有腹痛属正常,若经期或经前、经后出现周期性剧烈疼痛,坠胀和腰痛感,即属痛经。
妇女因患痛经求治者甚多。傅老认为:“人体下焦属阴,偏寒者居多。”何以论之?傅老曰:“人身分阴阳,背为阳,腹为阴。女子以血为主亦属阴。血过寒则凝,经水不通则痛,故发为痛经。”若经色为黑或紫,何故?傅老曰:“经色或紫或黑可为血热,因病在下焦,乃为寒中夹热。亦不可一概认为皆属热象,应参察舌、脉之变化加以分辨。”傅老认为,痛经发病的机理主要是寒凝血瘀,据此拟出温经活血,化瘀止痛法,取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为基础灵活应用。
二、用药特点
(一)根据经水色量及血块加减用药
1.经色的变化
血色正常用当归、坤草;血色淡红者重用当归以补血;血色紫或黑者适量加入酒黄芩、生地、丹皮以凉血。
2.血量的变化
血量正常者,除用当归、赤芍外,还可加入白芍。血量过多,兼有气虚者,加入党参或黄芪、白术。血积甚者加入血余炭、炒蒲黄(原方中的生蒲黄改为炒蒲黄)。血量过少,偏于气滞者,可加入柴胡、香附、青皮、乌药、木香。血瘀甚者,加入红花、水蛭、大黄。
3.血块的变化
血块的出现表示有瘀血,血块的大小反映瘀血的轻重,用药亦因之而异。有大血块者加入红花、花蕊石;中等血块者加入丹参;小血块者加入郁金、丹参,减去方中的生蒲黄、没药;小血丝者减去原方中的没药,加入生地。
(二)根据腹痛的性质加减用药
寒甚痛者重用小茴香、炮姜各4克,或兼用制附子。寒湿甚者加入片姜黄。气滞甚者加入香附、郁金、沉香面。
傅老治疗痛经依据痛经的部位不同而用药亦异,此因腹痛的位置不同与所属的脏腑经络有关。少腹中间疼痛者,重用白芍、甘草,加巴戟天、制附子温肾散寒;右侧少腹痛选用乌药、沉香面行气止痛;若左侧少腹痛甚者可选加郁金、泽兰、月季花、三棱活血止痛;两侧皆痛选用荔枝核、橘核、川楝子。
三、病案举例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上面的认识是正确的,疗效颇佳,现介绍两则典型病案于下。
例一
刘某,女,28岁,工人。
患者已婚,妇科检查为子宫后位。每逢经水来潮少腹疼痛难忍,以左侧痛甚。经水不畅,经色紫黑,有中等血块,腹痛喜暖,拒按,身倦无力,腰部酸楚。纳食尚可,二便和调。舌暗苔白,脉象沉弦。证属寒凝血瘀。
处方:小茴香6克,炮姜9克,元胡9克,当归15克,赤白芍各15克,五灵脂9克,生蒲黄9克,乌药9克,川断9克,炙甘草9克,官桂3克,丹参12克。两剂,水煎分服。
二诊:翌日下紫色大血块,腹痛大减,脉沉弦缓,舌如前。前方减去丹参,加入花蕊石6克,继服两剂,诸恙消失,乃获痊愈。
例二
杨某,女,31岁,农民,已婚。
患妇每值月信腹痛剧烈,难以忍受,经水色红,量中等,夹有中型血块,伴有气短无力,腰脊疼痛,腹部发胀。平素带下较多,经中西医诊治无效,故来求医。其人面色晦暗,舌质淡暗,舌边有齿痕,苔白略腻。触其腹部,有压痛,发凉,右侧腹部可触及4厘米×3厘米之肿物。脉来沉弦。脉证合参乃气滞血瘀寒凝为患,治宜理气活血,温经止痛。
处方:小茴香9克,炮姜9克,元胡6克,五灵脂9克,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三棱4.5克,乳没各9克,玉蝴蝶9克,巴戟天9克,草豆蔻9克,炙甘草9克。
二诊:药后显效,唯感腹胀,舌脉同前,原方去草豆蔻,加入大腹皮9克、白术9克,再进5剂,诸症状获愈。随访又孕,后生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