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悲恸的真实故事,才知道:从小培养男孩打电话习惯有多重要
文/诺妈
男孩成长,作为父母,无不期待他能够像雄鹰般展翅飞向广阔的天空!但,当男孩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父母的视线里,忍不住又暗自神伤:家,还能是孩子心中被牵挂的地方吗?
(一)
不久前,遇见了玲姐,面容憔悴,原来这段时间,她的家里发生了大变故。
玲姐有一个优秀的外甥,名牌大学毕业后,为了爱情,留在了河北。家乡在南方沿海城市,经济发达,生活环境舒适,但在爱情面前,小伙子选择了他乡,准备在异地与女朋友买房、成家、生活。
本以为生活可以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谁料突然传来外甥病重的消息,癌症晚期!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令人无法接受,从接到消息到侄子去世,期间仅仅只隔月余。
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儿子啊,活蹦乱跳地送他出门求学,接回来的却是一盒骨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唯有自知。家不成家,日子也过不成日子,玲姐说,回来后,她的大姐和姐夫就离婚了。短短时间,一个家庭如此之大的变故,让她找个做妹妹做阿姨的,奔波得心力憔悴,心痛难忍。
一边说,玲姐一边忍不住掉眼泪,因为她也是当妈的人,有一个比外甥小几岁的儿子,且外甥从小都是玲姐看着长大。就这么一下子没了,玲姐到现在都觉得无法接受,特别悲伤。
“如果换做是我的儿子,我怎么都不会同意放他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退一万步说,就算孩子远在他乡,如果做妈的平时对孩子关心一些,或许我的外甥不会走那么快……”
玲姐说着,言语之中,忍不住对大姐的埋怨。
原来玲姐的大姐从来都是一心扑在麻将桌上,对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并不特别上心。老天却如此眷顾,送给她一个懂事的孩子,外甥从小独立、懂事、自理,事事不用他母亲操心。或正介于此,在毕业后留还是回的问题上,孩子有着自己坚定的意见。
“我的儿子现在住校,每天晚自习后都会主动打电话给我,所以孩子哪怕是咳嗽感冒,我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能督促他按时吃药。特别是男孩子,年轻好胜,对自己身体大多不上心,我大姐三个月半年才会记得跟儿子通一个电话,那还怎么能够了解孩子情况呢?唉……”
玲姐的叹息,道不尽外甥英年早逝的扼腕痛惜。但是她跟我讲的这个事,却让我这个有儿子的妈深有感触:
是啊,当孩子渐渐成长,他的世界越来越大,越来越精彩。如果说,我们现在是孩子的世界,未来我们却成为孩子的牵绊。家,在他们心里到底有几分重量?在孩子心里,父母又有怎样的位置排序?
(二)
我想很多父母的心情都是矛盾的,既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番作为,又希望家能够在孩子心里留一席之地。
一个孩子,家在他心里有多重,他从小能够在家里得到的感情就有多少深。一个原生家庭带给孩子是温暖还是凉意,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孩子对家牵挂的程度。
我记得自己刚读大学那会,大学的生活,给了我无比的新鲜感与兴奋感,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放出笼子的小鸟畅快自由。
一个寝室8个人,大家都是头一回出来独立生活,但表现出来的状态却各有差异。那时候,我无法理解与接受,室友中为什么有几个人,会天天掐时间给父母打电话聊天?并且在开学初那几天,甚至说着说着就哭了。
她们对家的那份思念,我无从体会。我也学着她们的样打电话回家,在“吃过饭了吗?”之后,电话听筒安静的瘆人,我不知道说什么,电话那头的父母也不知道说什么,于是匆匆挂断,再不想多说一句。
后来,渐渐地,我明白了,也开始羡慕。因为她们从小生活在被父母关爱的生活环境里,她们的父母会抽空来学校看望,只要看父母那么笑盈盈,充满温柔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孩子,就能够知道,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有多亲密!她们甚至还可以在父母面前继续撒娇……
再回望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忙于生计奔波的父母,何来这样的心思与精力?我们的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懂事!
当一个孩子渐渐习惯了被父母忽略,那么与此同时,家在他心里的砝码也渐渐轻了起来。所以我很能理解玲姐的外甥,理解他当初的选择,理解为什么妈妈没给他打电话,他也没有给家里打电话的原因。因为他没有拿起电话的习惯,因为他没有在电话里与家人畅聊的能力,这背后的根源则是,从小缺失的彼此关怀,彼此问候的仪式感,以及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建立的亲密感!
(三)
一个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有多远,与他心里是不是有家,是两个概念。他可以远在天涯,却时时挂念父母,他或许近在咫尺,却冷若冰霜。
孩子无疑是要成长并离开父母生活的,而让他学会未来牵挂父母的,正是从小培养的亲密的亲子关系,以及在平常生活里的仪式感——让孩子从小拥有拿起电话的习惯和能力。而这个,极其需要父母有意无意的培养。
儿子大班以前几乎由奶奶一手带大,吃喝拉撒睡,包括读书,都是在奶奶家度过。可以说,儿子与奶奶之间有着超乎常人亲密的祖孙关系。但是当孩子接回自己家之后的表现,却让我渐渐明白,这种亲密关系的维护,需要用一种仪式进行维持——问候。
孩子回到自己家后,热衷于玩耍,如果不是主动提醒他,他是不会想起主动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候。即便有时候,爷爷奶奶电话过来,遇上他正在玩,他甚至心不在焉,匆匆讲完挂掉。同样的情况就是,当儿子住在了奶奶家,他也忘却了爸妈。
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并不是说他对爷爷奶奶的感情不深,只是在他的生活观里缺少一种仪式感,学会问候!打电话则是最好的维持媒介。在一段时间以后,在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孩子渐渐明白了:需要每天给爷爷奶奶去一个问候电话,电话的时间不必很长,但是电话的形式不可少,要学会问候与关怀。
从一开始的抗拒,心不在焉,不知道自己要跟爷爷奶奶聊什么,到现在到点一经提醒,孩子便能主动拿起电话拨号码。虽然,祖孙之间的聊天内容来来去去还是那么几句,虽然第二天的通话内容,聊的还是那两句,但起码孩子有了拿起电话的意识,学着去找话题沟通的能力。
家,是一面镜子,你给孩子多少温暖,孩子也将回报给你多少感动。拿起电话,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若一辈子都能拿起,却需要大大的爱的能力。当爱从小成为习惯,即便孩子成长远行,你依然能够收获他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