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哪吒”和“腊肠”来自北方?闽南话里竟然也有“北方方言”

                   力             彑

-⚉-

 夂      小                   彑

80

闽南话分布的地区是我国的东南边疆,闽、粤、台三省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南方”的地区,在大众的认知中,这一片区域的方言也是受北方方言(官话)影响最小的。但其实闽南话中就有一些来源于北方方言的成分,只是我们习以为常未曾发现。

在《哪吒》热映期间,我们曾经有过相关的推文。在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哪吒的闽南话读音是[lo2 tsʰia1],了解音韵学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读音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吒”字在中古的声母是“知”,韵母是麻二开,按照中古音和闽南话的对应关系,以泉州为例,这个字应该白读[te1],文读[ta1],但“哪吒”读的却是[tsʰia1],显然不符合闽南话常规的读音。在汉语中,把“知“声母读为类似[tsʰ]的塞擦音是中古以后的情况,说明”哪吒“这个神明包括哪吒崇拜的信仰应该是在文读音定型(宋代左右)之后才进入闽南地区的,时间应该是元明两代的某个时间点,读音的来源是当时的通语,属于北方方言系统,最晚到明万历年,这个词就已经植根闽南,从当时菲律宾西班牙人记录的民族志中就能发现闽南汉人神明”lochia“,即哪吒。

泉州的闽南话把“腊肠”读为[laʔ8 tsʰiaŋ2],“肠”的读音也不是闽南话的“常规”,“肠”字的中古声母是“澄”,这个声母在今闽南话中多读[t]、[tʰ],和“知”声母一样,在闽南话读成塞擦音说明是文读音形成之后才进入的,源头应也是官话。由于没有详细资料表明闽南地区香肠出现的时间,我们推断这个词可能也是元明清三代进入闽南话中的词,笔者自己曾在古籍库检索“腊肠”二字,意通今日“腊肠”的结果集中于清代,这个词的在闽南地区的出现可能不会太早。但或许肠的这个读音也非和“腊”组为“腊肠”被一起借入的,其他的闽南话也有称呼香肠为"ian2肠"的。

其实明清时期,北方方言,也就是“官话“在闽语区也是有不小影响的。要来往于外地的商人和读书人、戏曲工作者都是多多少少懂一些”官话“的,时人有称之”正音“、”正字“的,不过这种”官话“和我们今天的普通话的来源有一定差别。明清时期,官话就分为北方和南方两支,可称之为北京、南京官话,闽语区的官话受南京官话影响大,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则是基于北京官话的,当然,在明清时期这两支官话的区别也不是非常大,主要是在入声字分派上有一定区别。

今/日/作/者

耶律楚材

《不精读闽南语日刊》是“说咱闽南话”推出的词语教学类栏目,每天为您呈现最新政经、科技、娱乐热点的闽南话说法,由经常思考方言问题的泉州籍中文系学生耶律楚材主笔,并开放读者投稿。

现在许多人谈到方言的继承都喜欢往传统文化的方向想,但其实这反而可能害了方言。我们认为,如果过度将方言同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捆绑,会造成严重的刻板印象。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使用,这就要求语言必须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能够表达和体系时代发展的新型态,而非仅仅应用于传统的生活。所以,《不精读闽南语日刊》应运而生,我们希望开拓母语的现代使用空间,让母语永远年轻。

为了规范和系统,我们采用的口音是基于泉州市区的语音系统,泉州市区的口音是泉州市较为有影响力的口音,且能容易地折合为泉州市内其他区域的口音:通常只需改换具体的调值或个别韵母。根据语感,大多数的泉州方言母语者都能做到这点。拼音系统我们采用的是国际语言学界通用的国际音标。

(我们欢迎和鼓励厦门、漳州、台湾等其他闽南语地区用户使用APP,上传基于自身口音的作品,今后我们也将继续拓展APP字典及其他内容的不同地区口音版本)

选取您想要投稿的词语,并从相关媒体摘引例句(需要注明引用来源),附上您朗读词语和例句的语音打包发给我们。为保证整个栏目内容的一致性,投稿前请核实读音是否符合说咱闽南话APP字典的读音。小编的邮箱是fmqz0595@yeah.net,邮件标题格式为“推文若刊登想要使用的网名+闽南语日刊投稿”。投稿后的内容我们会组织审核。若被采纳,我们会负责为您排版刊登。

(目前投稿以泉州地区口音为主,其他地区用户投稿时请务必注明您所来自的地区,方便我们组织审核)

文稿:耶律楚材

图片:百度

排版:飞天小黑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