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篆不识篆,路越走越偏!《说文部首》系列分享(一)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考辨声读的字典。学习篆书,从掌握五百四十建部首入手,是打开《说文解字》的钥匙。古代称部首为字源,它统辖全书,每一部和部内的字体大都在意义上“共理相贯”。掌握了部首,即是掌握了古文字义、字形结构最核心的机要,可谓执简驭繁,事半功倍。
吴大澂,清代文字学家,江苏吴县人,精于古文字学,著有《说文部首》、《字说》、《说文古籀补》等文字学著作多部,在字学上颇具创见。其书写的小篆《540说文部首》,字形工整规范,更适合初学者的临习。
吴大澂精于篆书,但不止步于小篆唯美、飘逸的装饰美,更重视文字起源最初的形态,和古人在创造文字过程要表达的真实想法与智慧。他对金石文字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从他的小篆《说文部首》学起,不但是书法艺术,更重在学问,是书法入门的上佳之选,也是篆书结构的门径。若是学篆不去识篆,就如同只知道一个人其形,而不得其内涵,那就算不得真正的了解,只是在依葫芦画瓢罢了。
从本周起,编者每周都会更新《说文部首》的内容,以吴大澂小篆《说文部首》为范字,辅以每个部首的字源演化,以及白话文解释,和喜欢小篆的朋友一起进行学习和分享。
我们分享的次第按照《说文部首》歌诀的排列进行,即每次七字。
本次分享为第一部分:“一、上、示、三、王、玉、珏”
一、(一):
《説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
“一”字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一,开天辟地之初、万物形成之始,道立于一体化的浑沌,然后造化分出天地,化成万物。所有与一相关的字,都采用“一”作边旁。弌,这是古文写法的“一”。
二、(上):
《説文解字》: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上,篆文丄。
“上”字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丄,高处。这是古文的“上”字,是指事字。上,篆文写作“丄”。
三、(示):
《説文解字》: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示”字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示,上天垂示征象,向求告者显示吉凶。字形采用“二”(天)作边旁。字形中的三垂笔,分别代表日、月、星辰。人内务观察宇宙天象,借以推测时世的变化。示,是神祇的事。所有与示相关的字,都采用“示”作边旁。
四、(三):
《説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弎,古文三从弋。
“三”字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三,代表天、地、人之道。由三画构成。所有与三相关的字,都采用“三”作边旁。“弎”,这是古文写法的“三”,采用“弋”作边旁。
五、(王):
《説文解字》: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王”字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王,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董仲舒说“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横画中间用竖笔连接,叫作‘王’字。三道横画,分别代表天、地、人,而能够参悟、贯通这三者的人,就是王。”孔子也说“能以一贯三者为‘王’。”所有与王相关的字,都采用“王”作边旁。李阳冰说:“‘王’与‘玉’有微妙差异,‘王’字的三横中,中间一横比较靠近上面的一横,而‘玉’字的三横距离均匀。王之所为,就是天义。”
六、(玉):
《説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凡玉之屬皆从玉。
“玉”字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玉,最美的石头。玉有五品:润泽而温和,是仁人的比方;从外部观察纹理,可知内部真性,这是义士的比方;玉声舒展飞扬,传播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宁折不挠,是勇士的比方;锐廉而不奇巧,是廉洁之士的比方。字形像三块玉片的串连。丨,像玉串的贯绳。所有与玉相关的字,都采用“玉”作边旁。
七、(珏):
《説文解字》:玨,二玉相合爲一玨。凡玨之屬皆从珏。
“珏”字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玨,二串玉合并成玨。所有与“玨”相关字都采用“珏”作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