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37)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1)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2),后曰太冲(3),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4),结于命门(5),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6),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7),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8),命曰一阳。

【注释】

(1)三阴三阳之离合:离,分离,离开。合,合并,结合。三阴三阳之离合,指人体有三阴经、三阳经,分开可为六经,合之即为表里。

(2)广明:阳气盛大之意。

(3)太冲:属阴的部位,阴气集聚之意。

(4)根起于至阴:根,指经脉的下端。至阴,穴名,在足小趾外侧端爪甲角处,为足太阳经最下端的穴位。

(5)结于命门:结,指经脉的上端。命门,指目。

(6)厉兑:穴名,在足大趾侧次趾之端,为阳明经最下端的穴位。

(7)窍阴:穴名,在足第四趾外侧端,为足少阳经最下端的穴位。

(8)搏而勿浮:指三经之脉搏手有力,但不过浮。

【白话详解】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岐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是至阴穴,其上端结于目,故称为阴中之阳。身半以上属阳,名叫广明,广明之下的经脉,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侧次趾之端的厉兑穴,称为阴中之阳。厥阴经脉之表,叫做少阳,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称为阴中之少阳。所以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看,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合,少阳主表里之间为枢。这三经相互为用,而不能背离,其脉象如果表现为搏指有力而不过浮,说明三阳经气统一协调,这样,合起来称为一阳。

【按语】

本节主要讲三阴三阳离合中三阳的离合情况。分而论之则为离,其作用又应相互协调,故并而论之则为合。人体有三阴经、三阳经,分开可为六经,合之即为表里,这就是三阴三阳离合的含义。自然界的方位,以南为阳,以北为阴,人应之,面南而立则前为阳,故称广明;上为阳,下为阴,以人论之,身半以上为阳,故称广明。此节中的命门指目而言,目为命门的原因是,首先眼睛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处,是生命现象集中体现的部位,是观察生命现象的门户;其次,神是生命的主宰,得神者生,失神者死,眼睛是“神”的窗户,可判断人之死生;再次,眼睛是太阳膀胱经之“结”或“标”,而与之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是太阳经气之根,肾的阳气通过太阳经上行入脑,聚结于目,故眼睛能反映生命力的强弱。“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类经卷九第二十九》注:“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三阳经的脉象虽各有不同,但阳脉多浮,而浮之太过则为病脉,若虽搏手有力而不至过浮,是三阳协调,合而为一的征兆,所以称为一阳。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1),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2),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3),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4),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5),积传为一周(6),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注释】

(1)其冲在下:冲脉在脾之下,故言其冲在下。

(2)隐白:穴名,在足大趾内侧端爪甲角,为足太阴经最下端的穴位。

(3)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蜷趾宛宛中,为足少阴经最下端的穴位。

(4)大敦:穴名,在足大趾外侧端爪甲角部位,为足厥阴经最下端的穴位。

(5)阴阳(zhōng):形容阴阳之气运行不息。

(0)

相关推荐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32: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32: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一元复始新气象,混沌初开分阴阳.九盈九墟九重天,三清三浊三升降.一世一界一轮回,一暖一热变寒凉.云聚云散洗尘埃,星河浩淼逝流光. 天地交合 ...

  • 素问阴阳离合

    ​素问阴阳离合论: 主要以 足三阳.三阴经的 分布.交接特点等 以木门的结构来比喻.论证 "三阴一体.三阳一体",即: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少阴之上 名曰太阳: 岐伯说: 在太冲,行走的经脉叫少阴 在少阴,上面的经脉叫太阳 少阴是指足少阴肾经 这条经从太冲也就是 脚开始运行 起源于脚的 小趾头下面 走到脚板心 这里有一个 鼎鼎有名的 穴 ...

  •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37《金匮真言论》第十三讲

    综艺大观园推荐搜索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37<金匮真言论>第十三讲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 ...

  • 黄帝内经解读(1)

    [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2)之时,死生之期也 ...

  • 黄帝内经解读(2)

    [原文]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太阳脏独至,厥(1)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2)当俱泻,取之下俞(3).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4),取之下 ...

  • 黄帝内经解读(3)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1)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3).府精神明,留于四脏(4),气归于权衡.权衡(5) ...

  • 黄帝内经解读(4)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1)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2)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 ...

  • 黄帝内经解读(5)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1),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 ...

  • 黄帝内经解读(6)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1)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

  • 黄帝内经解读(7)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1),传之于其所胜(2),气舍于其所生(3),死于其所不胜(4).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 ...

  • 黄帝内经解读8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