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峰游记
翠微峰游记
文/刘炳全
秋雨一夜淅沥,天晓,雨声方休,登高远眺,只见云封重岭,雾锁野村,原本实实在在的一切,在升腾,翻卷,在变幻,演绎,真让人不知身在人间,还是仙境。
头上是翠微峰,五台之一的中台。听做向导的老人说,这里曾是文殊菩萨率众徒演教的地方,上有“演教台”、“二圣对谈石(相传维摩与文殊在此对谈经卷)”等古迹,此外,还有“魏文人马迹”,据说是魏孝文帝出行五台憩息处。说到兴处,这位白发如霜的老人如数家珍,清凉桥畔还有“老人示路”,“那上边三五里处便是。“听老人如此说,我们禁不住在浓浓的雨雾中频频瞻顾。
这样边走边聊,不时俯身捋一把澄黄的刺梨,捻几粒鲜红的草莓,拽着高可没膝的野蒿,趟过灰白色如钩似戟的沙棘丛。
雾渐薄、渐淡。前边不远处,有采蘑菇的老翁身背扁扁的柳条筐,在草绳般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蠕动。刚下过雨,正是采蘑菇的好时候,树丛里,草丛中,猫耳朵,喇叭嘴,白银盘,虎皮菌,各色各样的鲜菇异彩纷呈,俯拾皆是。台顶肥美的牧草中,有闻名遐迩的蘑菇圈,所出台蘑,个小肉丰,香味纯浓,是食用菌中的珍品。还有摘黄花、采佛手、刨黄芪的少女们,不时在草树间闪动着轻捷的身影。
日傍午,雾慢慢隐退,路亦渐次开阔。嗬,原来我们已接近山顶,这里的山势宽阔舒朗,状如平台,怪不得古人冠以“台山”之名!这是海拔近三千米的地段,环顾众山,只见峰峦叠嶂,林壑纵横,东西南北中,五座台峰云雾飘渺,气象万千,犹如五条吞云吐雾的游龙回环往复,聚首一处,写意着人间胜境天然独特的峻峭与灵动。难怪那位金代诗人元好问,一见此山此景,便击节高吟: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正观赏间,忽闻乐声悠扬,循声翘望,只见西北一带山地,林木丰茂,有红墙碧瓦,掩映于淡绿深青之中,听向导说,这是清凉寺,唐建古寺。
沿石板路一径走去,但闻水声淙淙,路边小石渠内淌着欢快的碧水,水流之处,又是一道道赏心悦目的景观:长松高擎华盖,白桦枝挑绿烟,红柳蛮腰婀娜,山桃弄影婆娑。好一个雅静的去处!
寺内殿宇无几,三两苍松,一二古柏,虽劲节古朴,可观可赏,也不能遮掩 偌大寺院的破败与空旷。向导告诉我们,这里原有毗卢殿、观音堂、文殊阁等古迹六处,均在三十年前被人为地毁坏了。
当院横卧一龟型巨石,长3米,宽2米,高1.5米,看一边的说明,知是清凉石,又称歇龙石。相传五台山原是童山秃岭,炎热异常,文殊菩萨为普度众生,到东海龙王那里想方设法借来了这块歇龙石,后来这里才变成风调雨顺、草木丛生的清凉胜境。说起来,这清凉石还是五台山稀有的镇山之宝呢。
佛乐悠扬,我们感受到着悠悠秦汉风,款款隋唐雨,想像着茫无涯际的人间传说,俯仰着环列于殿宇前的历代碑阙,一种方寸之地展读千古的豪兴便油然而生。
乐声落拍,身披袈裟的长老第一个踱出大殿,见了我们,便客气地拱手示礼。同行中有打问禅事的,长老拱手一一作答。谈到佛乐,长老眉飞色舞,说这是国内迄今惟一幸存的佛教古乐。工尺计谱,十年前一干乐僧应邀去香港演奏,载誉而归。说起寺内的凋敝,长老沉默良久,道一声“善哉”,说上级已着手筹备重修,用不了多久,便会恢复原先的建制。
日已偏西,云岚尽收,我们告别长老出寺,沿来时路,又至台顶。没有风,秋日的阳光格外温暾,回望清凉寺,又是别样景致,先前的淡绿深青似又渲染了一层绒质的金黄,是那种不浓不淡,不娇不出自天然而又让人砰然心动的灿烂。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