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比挣钱养家重要得多,“铁轨思维”要不得

儿子一出生没多久,他高兴得不得了,外出打工了。他说:“我一定要出去挣钱,给我儿子盖三间大瓦房,好让他娶媳妇。”一眨眼10年了,他在哪儿打工,儿子就到哪儿作案。

警察第一次找上门来是在江苏,他正在那里打工,12岁的儿子犯事了,警察让他领回家管教。他把儿子送回老家,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你要争气呀!老子在外边挣钱,你在家要好好读书啊!”

第二次警察找到他是在上海。儿子犯事被抓,立马把他的电话告诉警察。他在当地打工,接到电话赶到派出所后,儿子不像别的少年犯一样遮遮掩掩,扮无辜,装可怜,而是瞥了他一眼,转头跟警察一五一十地交待自己做了几次案,偷了多少钱,还让警察给他判刑。

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这本书中讲到的一个案例。面对这个孩子怪异的举动,李玫瑾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她说,儿子瞥父亲一眼,意味着在向父亲挑衅,父亲在场的时候说的话,其实不是说给警察听的,是故意说给父亲听的。他的潜台词是,你能挣钱,我也能挣钱。你不管我,我就犯罪给你看。

父子之间互相拧巴着,其中的症结在于,父母的心理与孩子的心理不同。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最大的职责就是让这个家富裕起来,就理直气壮地外出打工挣钱,希望通过自己这一代的打拼来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以为这是自己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可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不在乎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他只希望父母陪伴在身边,不要离开他。

在孩子看来,有父亲在身边陪伴比挣多少钱都重要,这样的家庭就温馨,有安全感,值得依赖。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校园欺凌、同伴欺负等问题的困扰,如果父母在场,及时化解这种纠纷,甚至当爸的挺身而出,为孩子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孩子就会在安全感的庇护下得到健康成长。否则,孩子受了委屈没办法得到及时的倾诉和疏解,严重的就会厌学厌管,怨恨父母,跟着父母对着干。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说,对子女表示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帮助少年儿童发展了积极的恰当的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了对他们自我概念的信任,以及积极的自尊。而表示拒绝和敌意的父母则会导致少年儿童在学习、智力、同伴关系、与成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困难,会导致心身疾病,甚至犯罪。

在2020年高考中,安徽唯一全盲考生昂子喻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他自己和他的父母。他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13岁时几乎完全失明。从小学起,他的父母每天都把课文打印成超大号的字体再给孩子看,还要将所有题目和作业读给他听,他说出答案后,父母再帮他写到作业本上。如此艰难困苦、不厌其烦的陪伴,他的父母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把到手的一副烂牌打成了王炸,把一个失明的孩子送进了大学,把身有残疾的孩子培育成精神高贵的人。

你勇敢前行,我们为你保驾护航;你向上攀登,我们为你托举起希望;你追逐梦想,我们为你铺路搭桥,不离不弃。与孩子永远在一起,这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有这样勇于牺牲、敢于付出的父母,孩子即使不成材,也能够成人,做最好的自己。

父亲在辅导昂子喻学习

在亲子关系中,最悲催的就是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在开头的案例中,他对儿子采取了拒绝的方式远走他乡,以挣钱养家的名义对儿子疏于管理与教养。他所认为的负责任恰恰是最大的不负责任。他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无法满足儿子对父亲陪伴在身边的渴望等内在的情感需求,父子两人的想法就像一段铁轨一样,永远向远处延伸却永远不无法相交。如此疏离的亲子关系轻则造成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问题,重则就像开头案例中的儿子一样走上犯罪的邪路。

孩子成长最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与陪伴,这需要摒弃“铁轨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共担风雨、同抗打击的过程中,为孩子茁壮成长创造温馨、安全的家庭氛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