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读论语译论 | 孔子自述15至73岁的人生体验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竹注】
一、志于学:立志于修身治国的大学之道。
二、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不是确切年龄,是大约的时间段。
三、立:学问成熟能够独立思考。
四、不惑:学说成为系统没有疑惑。
五、知天命:认同人生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六、耳顺:包容各种言论而通达于心。
七、从心所欲:遵从内心自由而行。
八、不逾矩:不逾越规矩。
【筱译】
孔子晚年自述:“我从15岁开始立志于修身治国的大学问;30多岁,学业有成能够卓然自立于世;40多岁,学说系统建立内心自信而没有疑惑;50多岁,理解人生的可能性与有所局限,并能安守于使命责任;60多岁,能接纳各种言论而在内心没有不顺畅的;70多岁,遵从内心的自由而行却又都符合准则。”
【帆论】
立志、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这是孔子七十多岁时,自述他一生进德修业的全过程。有人说是孔子“一生的年谱”,也有说是“一生的学历”,都是至论。这是他人生的真实体验,从“志于学”始到“不逾矩”终,学习经历、人格养成、教学活动、从政理想、苦难辉煌等等都包含在里面。这段话不仅是千古名言,更是历代儒生生命范式的指导原则。
影响至今,每个人似乎都要将人生放在这个程式里量一量。三十而立,大家以为是成家立室,娶老婆生孩子这就立,是理解有误。其实,这是孔子自己的生命方程式,时移事变,放在别人那里都不合适。参照孔子真实的人生历程,更容易理解这段话:
一、志于学之前的十五年
孔子从十五岁开始说自己,十五岁之前发生了什么,没有说。在这里不妨看看十五岁之前的信息:公元前551年9月孔子出生在鲁国邹邑昌平乡,父亲是鲁国勇士——叔梁纥,母亲是美丽少女——颜征在,父母在不符合礼的情况下生下了孔子。两岁时,母亲将家搬到了鲁国首都曲阜,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0岁左右喜欢玩礼仪游戏。人在十五岁之前处于无定状态,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所以孔子不讲述,而十五岁是他进德修业生命的起点,一辈子的大事业从此掀开序幕。
二、志于学之后的十五年
前537年,孔子15岁,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是心里有决断了,下决心要修大学问,做大事业,意义重大,与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这意味着人生分水岭,在此之前是懵懂无知的少年,从此以后是学问日进,德性日增的有为青年。学的第一步骤,须立志,立志之后要不断修学,所谓志不强者智不达。
朱熹《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古代的小学与大学与现代概念完全不同:古代十五岁之前修小学,小学的内容是教人如何洒水扫地、应对、进退的一般性礼貌知识与驾车算数等普通技能,相当于义务教育,这是人人都需要普及的。十五岁之后是修大学问,学习修己治人的道理方法与原则,这相当于高等教育,只有聪明智慧的优秀学生才能进入大学。孔子十五岁立志修习的是如何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前535年,17岁,孔子的母亲去世。当时鲁国的季氏设宴招待士人,孔子自认为是士人家族的子弟,前往赴宴,被季氏管家阳虎挡在门外。
前533年,19岁,与宋女亓官氏结婚。
前532岁,20岁,生儿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祝贺,于是给孩子取名孔鲤。并出任委吏,相当于仓库管理员的办事员。
前531年,21岁,担任乘田的职务,管理牛羊牲畜。
前525年,27岁,郯国国君朝鲁,孔子特地去拜访他,学礼于郯子。
前523年,29岁,学琴于师襄子,练习琴曲《文王操》。
以上是孔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主要经历,志于学之后的两年母亲去世了,孔子真是孤苦伶仃了,之后结婚生子,担任底层管事的小吏,所以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志于学,一有机会便向人学习,比如郯子博学,讲古代官制,孔子便向他求教,师襄子擅长击磬,孔子学琴于他。
三、三十而立的十年
三十而立,立,大家觉得不容易理解,如何解释立。从十五岁到三十岁,孔子的学问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立就是有独立思考的见解,而且能够让人信服,便是立了。前十五年,处于学习他人的影子里,经过十五年的理解反复琢磨,到三十岁小成了,学问成熟有自己的观点,能够在世上卓然挡一面了,所以说三十而立。
前522年,30岁,齐景公与晏子访问鲁国,这期间齐景公有问礼于孔子。看,有人求教,可以为师了,这便是立,是三十而立的证据。
前521年,31岁,有了上一年齐景公的问礼,孔子名气大了,开始开班讲学招收弟子,以干腊肉为学费,第一期学生颜路、曾点、子路在这时从学。
前518年,34岁,孟孙家的掌权人孟僖子临终前遗嘱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要学礼于孔子。南宫敬叔给老师提供一辆马车,一个书童,陪同孔子到洛阳去拜访老子,孔老会面,历史上两大思想巨人观点碰撞,各持己见。
前517年,35岁,鲁国内乱,鲁昭公奔齐,孔子也到齐国谋求做官的机会。
前516年,36岁,在齐国闻韶乐。
前515年,37岁,受到齐国大夫的排斥,孔子从齐返鲁。
上述是三十而立的主要大事,可以看出孔子的学问有了自立,前十五年是到处向人学习,三十岁以来是为人老师,带学生,还时不时出去找高手过招,切磋学问。当时的大国国君齐景公向他问礼,有名气了,到洛阳去见老子,到齐国去谋求可以工作的机会,都不太顺,回到鲁国继续收弟子教书为业。
四、四十不惑的十年
四十而不惑,不惑,相对而立又上一层楼。四十不是指固定的一年时间,而是讲的一个大概时间,四十多岁的时候。学问从立志日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产生文化复利,滚雪球式地到了博厚渊深。不惑之年,学问大成,有了自己一套严密的系统。这套系统在不断地教学相长中,勇猛精进,所以说不惑。
前512年,40岁,在鲁国继续教书,收腊肉。
前505年,47岁,季桓子打井挖到古物,鲁国没有人认识,就请孔子去辨,孔子推断认为“坟羊”。这就是高人一手,举国莫知,证明孔子博学,见多识广,自然不惑。
前504年,48岁,季氏家臣阳虎造反,陪臣执国命。孔子不仕,修诗书礼乐,一如既往地从事教育,招收的弟子更多了。
五、五十知天命的十年
五十知天命,知道天命即将大任于斯人也。这是孟子的话,用在孔子身上十分贴切。这时的孔子,经过而立不惑二十年的准备,到此时极其自信,自己将有所作为。一个人学问与道德深了,志于斯几十年,是能够预见未来的。
前502年,50岁,公山不狃依据费地造反,召孔子前往,孔子想去最终没有去成。
前501年,51岁,鲁国阳虎被国人攻击,逃亡晋国。这时候,孔子不失时机地出来从政,为中都宰,相当于一市之长。
前500年,52岁,一年政绩卓著,升官为鲁国大司寇,在齐鲁两国的夹谷之会上孔子相礼,主张文事当有武备。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鲁国的尊严,为鲁国收回了许多被齐国占领的土地。
前498年,54岁,在鲁大司寇的任上,堕三都,并成功拆毁了季氏叔孙氏两家的都城。之后遭到孟孙氏家反对,没有拆成第三都城,孔子的官职因此丢失了。
前497年,55岁,在鲁国不被重用了,开始周游列国,从鲁到卫,到陈过匡。
五十多岁,知天命,有两种意思。一是站在不惑的门槛上,自信预见,知天命即将大任于我,孔子最终出仕做到了大司寇,等同于鲁大夫的地位了。二是站在时代现实的门槛上,知天命不可卒行,于是周游列国,寻找别的机会。知道命之将予,人生大有作为;也知道命之有失,人生有所局限,叫知天命。
六、六十耳顺的十年
六十耳顺,老头子一个了。耳顺,就是能听各种言论,对于好的言论,自觉不会迷失在别人的恭维之中,对于批评的言论,自信不会因此受到打击。包容开放接纳世上的一切说法,而且在内心不再有违逆波动的喜怒了,顺即通达于心,这个境界非常之高了。
前492年,60岁,过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乔装躲过一劫。过郑到陈,与弟子们走散了,独立于郑东门,别人评价他说“累累若丧家之犬”。
前490年,62岁,从蔡到叶,由叶返蔡,途中遇到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的各种讥讽。
前489年,63岁,困于陈蔡之间,绝粮。由楚返卫,遇到楚狂人接舆唱歌“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前485年,67岁,老婆亓官氏去世。
前484年,68岁,自卫返鲁,为时14年的周游生涯宣告结束。
前483年,69岁,儿子孔鲤去世。
上述的时间里,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都是不好的言论。有郑东门的詈骂之语,有人说他像一只丧失主人的老狗,他笑着说别人形容得像,就是这个状态,是乐观之极。有受到冷嘲热讽,比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隐喻劝诫,都不能动摇其心志,这叫耳顺,顺字当中有乐天知命的精神。
七、七十多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之年,一个接着一个的不幸传给孔子。之前亲人——老婆儿子都死在前,之后得意弟子——颜回子路短命去世了。一个老头子,负手曳杖,逍遥鲁都,享受孤独,在生命的自由意志里行走,得大自在。
482年,70岁,首席大弟子颜回短命去世。
481年,71岁,麒麟被射杀,因此不作《春秋》,请求讨伐齐国乱臣陈成子而不得。
480年,72岁,卫国发生政变,子路被剁成肉酱去世。
479年,4月,子贡来看他,告知梦到商代的丧礼,未几寿终,享年73岁。
回顾看孔子一生的历程,分三大阶段:第一时期:立志、而立、不惑是主“知”的过程;第二时期:知天命、耳顺是主“行”的过程。第三时期:从心所欲不逾矩,回到鲁国是主“从心”的归结。从学,从政,终归结于从心。安宁于心,是静,而又有从心所欲是动。随心所欲不难是主观能动,难于合乎规矩是客观条件。这个时候的孔子到了主观与客观打通为一,动静合一,知行合一,内外合一的道德圆融的天人境界。西哲喊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往中尚有形的束缚,不能无碍。孔子既能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这些都合乎法度,不逾规矩。孔子内化为法度,言行便无碍了,所以能得大解放,大自由,大快活。
泰山其颓,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孔子去世了,各弟子守孝三年,独子贡富有不愁生计,守孝六年。之后弟子散落在各国“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他们将孔子学说发扬光大,将孔子捧起来为圣人。这都是弟子干的事情,可以说没有一群弟子,也就没有流传至今的孔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