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竖(shuǒ)
这是 村庄物语 第291篇原创推送
从前,皖北农人用的农具,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基本上以使起来顺手,使得上劲为制作的标准。
其中有一些长形的,比如挖地用的锹,锄地用的锄,耙地用的木耙,还有架车子的车架子之类,不用的时候,都要“shuǒ”在背静处的墙边上。一来,不碍眼,不会显示出杂乱。二来,也不碍事,安全系数要高。
这个“shuǒ”,其实就是“竖”起来。可好像又不全是“竖”。一般的语境中,“竖”讲究直。但皖北农人说的“shuǒ”,其实是斜靠着——小头朝上,大头朝下,且与墙根,还有几尺不等的距离。这主要考虑的,是物件的稳定性。
而基本上,把“shuǒ”与“竖”等同起来,是没有问题的。皖北农人之间,很多时候,就是两音通用。
我曾经参加过省里面办的一个年鉴编写培训班。有位上课的专家说他学过音韵学——那是一门研究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音韵变化的学问。他举了个例子。唐代诗歌,今人读来大都是押韵的,但也有一部分并不押韵。他说的是,同一个字,在今天和唐代,可能就不是一个韵。
我听的不是太懂,但意思还是很明白。由此,我想到“shuǒ”和“竖”。它们很可能就是一个字。当然,我这么说,有着很多的猜测成分。我连音韵学的门边,还没摸着呢。
且接着往下“竖(shuǒ)”。
皖北乡下,亲邻居之间处事曰“供”。有来有往,来来往往,一辈一辈往下接续着“供”。如果有朝一日不“供”了,那叫什么呢?村人就说,那一条互相走动之路,情分之路,“竖(shuǒ)”起来了。
皖北乡人至为看重人情和情谊。所谓“人情为大”“人情过重”。在从前,一辈“供”下来,几乎辈辈都要接着“供”。少有人,把那条路一“竖(shuǒ)”了之的。“竖(shuǒ)”了,后来再有机会见面,面子上挂不住。
通常而言,皖北乡下的亲邻居之间,“供”个三五辈人,不成问题。“供”断掉了,路“竖(shuǒ)”起来了,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他内心里一定会长久不安,总觉得对人家不起。他还会在亲邻居间的舆论中,得到一个不是太好听的名声。尤其是他的长辈,会因他第一个“竖(shuǒ)”了路,长久不能释怀,放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