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一套二十三
这是村庄物语第300篇原创推送
本地小有名气的诗人老李,微胖,后梳头,有派头。他往那儿一站,一堵墙一般。他曾向我展示过一张若干年前的县作家协会会员证。纸张都黄了,看来他是资深诗人。
难能可贵的是,李诗人还是种植养殖的一把好手。这些年来,他靠着自己的勤劳,供出了三个大学生和研究生。现今,孩子们都成家了。他自述,一家出了六位大学生。这在皖北的乡村,可能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奇迹。
前不久,他到我这里来小坐。我问他来年还弄啥项目?他乐呵呵地说,“就那一套二十三”。我接说,还是原来的“老一套”?他摆摆手:“也不是。打算用上监控、恒温的高科技。”
我说的“老一套”,他懂;他说的“一套二十三”,我也会意。作为有着皖北乡村“浩瀚经历”的人,我们对这些话,曾经是那么耳熟能详。
在我的印象中,“老一套”与“一套二十三”,几乎重合重叠。它们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互换。它们既表示实际内容的“老一套”,也可以用来描述固有的模式。一般而言,记住了“老一套”,学会了“老一套”,基本上也就掌握了那一系列的“一套二十三”。不论是基本的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差不多也就够用了。
这可能因为,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个较为长久的时期中,“老一套”里面的那些“一套二十三”,往往处于恒定少变的状态。以皖北乡村的婚丧嫁娶事宜为例。有一些的“老一套”,或者说“一套二十三”,一直代代沿袭。由此,演化成独具皖北特色的民俗民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的演进不可谓不快。但那些基本的“老一套”,那些核心的“一套二十三”,何曾中断、消失过。办婚事,过小礼、下书字、三天回门的“老一套”,仍然隆重。办丧事,吊纸、谢孝、敬吊、出棺的“一套二十三”,始终是一整套不能少、不能破的规矩。
有意思的是,“老一套”或者“一套二十三”,皖北村人的语境中,还具有泛化的倾向。一日三餐,很多人都会“絮烦(没有胃口)”,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老一套”。有些事情,之所以提不起来人们的兴致,恐怕也是因为那些“一套二十三”的程序,让人处于麻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