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湄脞録︱抬石头
颍湄脞録︱抬石头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故。
四单元的老赵,是颍上县的杨湖镇人。他一张口,就听出来是杨湖口音。
杨湖在颍上东偏南。再往东,隔焦岗湖,就是凤台县的地界了。在这里,能见到颍河,也能见淮河。
不知道什么原因,杨湖人说“二”,是“à”的音;说“儿子”,听出来的是“ēzi”音。有人说,皖北地面上,惟有杨湖人说“ēzi”。
书归正传。那天在楼下,老赵问我,听过“抬石头”吗?
我摇摇头。
其实抬石头的场景,我不是没见过。那个活儿,劳动强度大,累坏人。但老赵的一问,定型不是我见过的抬石头。
他又说,他过去在杨湖老家,经常跟三五好友“抬石头”。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是有我不知道的名堂了。
老赵在当地是个能人。20世纪80年代前期,教育部门让他干民办教师,他嫌待遇低微,婉拒了。他自己捣腾些小生意,收入比民办教师强多了。日子呢,也算得上一个小滋润。
因了这个,免不了有个三朋四友。喝个小酒,打个小牌,优哉游哉,逍遥自在。
但小喝小聚,一回两回,可以;次数多了,都搁一个人身上,就会吃不消。于是他们想了一个“抬石头”的办法:一顿酒,不管花销多少,三打三十一,均分。
据老赵说,杨湖地面上,过去“抬石头”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在好朋好友的人中间,流行。一个人能够承受压力的能力,毕竟有限。但把压力分散开来,由若干人的肩膀分担,也都不觉得累,不觉得重了。
皖北一带的农人,“抬”有分担,出力,抬举之意。有的人之所以自视甚高,不过都是别的人“抬”起来的。没有人“抬”他,他啥也不是。有的人经济上艰难,遇了事,至亲中的兄弟,姊妹,都要“抬”他。没人“抬”,他啥事都办不成。
听老赵说“抬石头”,我想起了现今都市里,小年轻中流行的消费“AA制”。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点儿类似?
嗯。表面上有那么一点儿。只是,“抬石头”,重情重义;“AA制”,也许正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