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网的“坏叔叔”验证“吓唬”是熊孩子的克星?

元旦跟朋友吃饭,没吃几口,她们家的“熊孩子”就开始折腾。

孩子把菜里的油弄到碗里,又从碗里弄到杯子里,玩得不亦乐乎,朋友几次阻止他,孩子都听不进去。孩子继续他的“创造”,弄到桌布、衣服上到处都是。

朋友表情变得严肃,跟孩子说:“再弄就叫坏叔叔把你带走……”

孩子一惊,立马安静。

让我诧异的是,直到吃完饭孩子都没有再闹腾了。

我很好奇地问朋友:“这个坏叔叔是你邻居吗?怎么这么管用!”

朋友边笑边小声回答我说:“抖音这么火的'坏叔叔’你都不知道吗?有一百多万粉丝呢,育儿特别管用。”

坏叔叔?育儿?还特别管用?我赶紧上网搜了一下,刷了几个视频,别说孩子害怕了,我看着心里都有点发怵,怪不得爸妈们纷纷表示:效果很好,孩子很害怕呢!

孩子挖鼻孔、吃手指,吓他!

孩子不乖乖睡觉,吓他!

孩子耍小脾气,吓他!

孩子生病了不好好吃药,吓他!

孩子看电视离太近,吓他!

孩子光脚不穿鞋,吓他!

……

为什么“坏叔叔”会获得许多父母的青睐?

坏叔叔火了之后,短视频平台出现很多跟风、效仿的视频段子,而且点击量都不低。

有父母在底下留言感谢,说:“用这种方式吓唬孩子,真的比自己费劲唠叨上一百句管用多了。”

有父母建议出一个系列,比如:不吃饭、不起床、看电视、玩手机、不上学、放学不按时回家、不懂礼貌、乱扔垃圾、在墙上乱写乱画……

还有比较理性的父母说管用是管用,但不知道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可是,他们质疑片刻之后,还是希望“坏叔叔”能够出更多系列。

为什么“坏叔叔”会赢得如此多父母的支持呢?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对于小孩子,“打”、“骂”、“吓”等教育方式,父母实施起来特别容易,无师自通,而且都能取得短期震慑孩子的威力,迅速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样的方式虽然会让自己产生自责、内疚的难受情绪,但是为了孩子好,能让他们长记性,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现在不狠心,以后狠心就来不及了。真的是这样吗?

恐吓、棍棒教育对孩子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早期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

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

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

截图来源:《南风窗》2014年21期,侵权可联系删除

心理学家指出,对于一部分孩子,长大之后的确会感谢父母的严厉、惩罚和教育。

但是,对于更大一部分孩子,只要抓住机会,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反叛,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或者孩子以严重地丧失自我为代价的屈从,一味地懂事、听话,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

总之,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首先,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

父母是不是不喜欢我?

我是不是又做错了?

自卑、自弃、暴力、烦躁等不良情绪也相应而来,过多的负面情绪干扰,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兴趣培养和心身健康发展。

其次,孩子从小学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曾经有273位母亲参加了关于体罚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6%的母亲不使用体罚,68%的母亲打过孩子屁股,剩下26%对孩子实施过严重的体罚。

调查结束后约六个月,研究者观察了儿童在学校与同伴间的交际情况并记录了儿童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最后得到一份每小时攻击性分数记录。

这项调查说明,儿童从父母那里学会了攻击性行为,体罚并不能使他们眼中的“坏孩子”变得更好。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

1.转变“急于求成”的焦虑心态。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出生甚至出生前就开始焦虑。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好父母?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无所不能的父母?

如何让孩子成人、成材?成龙、成凤?

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又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他们为孩子的未来担忧、恐惧,为自己过去在育儿方面的疏忽大意悔不当初,却总是无法享受当下,享受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轻松与快乐。

如果父母不能控制好自己的焦虑,对孩子动辄打骂、呵斥、恐吓,甚至每天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与孩子相处,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他们会因此而变得情绪低落,学习兴趣和效率大大降低。

父母首先要保持快乐、平和的心态,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活与教育模式。

2.“棍棒教育”变成“规则教育”。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保持规律和规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让孩子在可以预知和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而安逸。

给孩子立规矩,首先要划定规则的界限,并有明确的态度和表达。比如,孩子在做完作业之前不能看电视,这是你们之间的规则,而不是通过恐吓来威胁孩子。

无论什么时候,这个规则就像钢铁纪律一样,没做完作业之前是完全不能看电视的,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孩子撒娇也好,耍赖也好,父母都不能因各种条件而妥协。

同时,父母需要严于律己,如果自己说话不算话却要求孩子信守承诺,这是不现实的。

自律的父母,就算给不了孩子最好的生活,但可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和独立人格,这些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3.看见自己和孩子真实的情绪。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强调,当父母在自己情绪不佳时,不要去管教孩子,因为这种不良情绪很容易发泄到孩子身上;同时,当孩子情绪不佳时,不要立即开始教育或强迫他们学习什么,这样不仅收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让孩子丧失信心和动力。

在我们周围,还有一部分父母在自己情绪好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偏低;当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苛刻,但是孩子无法迅速读懂父母善变的情绪,所以他们无法形成规则意识,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规则。

还有,父母的关系质量、情绪状态和沟通方式,常常被孩子尽收眼底,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夫妻彼此是冷漠的、或者对长辈是冷眼相对的,那么孩子也会不自觉认知到,大家的情感不重要,可以被忽略,因而无法成为一个相对真诚的个体。

你还想了解哪些育儿知识呢?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

关注昭德心理,做明白的父母,带快乐的娃!

作者:M  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