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比我家孩子爱学习?

对于未知的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于知识的渴望也是如此。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在小的时候,总是围着自己问这问那,简直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自杀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化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呢?我们从心理专业的角度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印度电影《起跑线》
我们家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学习?
1. 孩子厌学,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学生,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仅有10.7%,高中生仅有4.3%。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严峻课题。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他们只是知道所有孩子都在学习,所以认为自己也应该学习。可是,真正学进去需要强大的耐心与毅力。
如果孩子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只是被逼着每天学习、写作业,那他们就很难真正喜欢上学习。相反还可能因为学习的压力,造成情绪崩溃,或激进地反抗,或萎靡地逃避,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2. 家长“焦虑式期待”,影响亲子关系和谐。
除了要面对学习成绩和作业上的压力,孩子们普遍还要面对焦虑的家长: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不学习能怎么办?
班里别的同学学的就很好啊,为什么他就不行,我的孩子差哪了?
一看见他不好好学习,我就想骂他,让他知耻而后勇!
……
印度电影《起跑线》
面对家长“焦虑式的期待”以及层出不穷的“助学方式”,让家长变成了孩子眼里的“坏人”,对亲子关系的和谐也有很大的影响。
8月份的时候,就有一个父亲因为装摄像头监视孩子学习,被孩子告到了派出所。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这种关心变成了一种目的性太强的行为,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向往。


“别人家的孩子”是因为什么爱上学习的?
为什么有的家庭因为学习闹到心力交瘁,有的家庭却能培养出爱学习的省心孩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你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下面有一个高赞回答说,虚荣心。

知乎截图

笔者认为,“虚荣心”是答主自谦的说法,获得学习上的动力可能更贴切。

那么, 如何获得学习上的动力?教育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影响孩子学习动力的因素,有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自我肯定。
大家常说:“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学习更像是一种赛跑,成绩的亮眼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优越感——成绩能证明我优秀。
这种自我肯定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注意力聚焦理论分析,自我肯定不仅可以降低认知失调,还具有减轻身心压力的作用,削弱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显示自我肯定组的人,肾上腺水平更低,说明感受到的压力更小。(Sherman, Bunyan, Creswell, & Jaremka,2009)
如果是一个后进生,他能不能也获得自我肯定呢?
我国著名的初中班主任魏书生老师曾经遇到过一个后进生小军,小军一直是班里的最后一名,因为学习不好,他成了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
转到魏老师班以后,老师给他制定了计划,先尝试学会一个字、一个英语单词、一个公式的乐趣,并施加一个快乐的意念:我在享受超越自我的乐趣,我在享受完成计划做实事的乐趣。
其中的原理,就是先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此来实现他的自我肯定,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练习,让曾经的“学渣”小军也认识到了学习的乐趣,喜欢上了学习。
可见,不论学霸还是学渣,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积极地肯定。他们需要在学习这件事里建立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来鞭策自己,这个东西我可以坚持,我还能再努努力。
关键词二:学以致用。
今年5月,马来西亚召开第三十届ITEX国际发明展,来自重庆的5岁小朋友郑宥辰通过磁铁感应提醒系统,发明了一个《踢被提醒装置》解决小宝宝睡觉踢被子容易感冒的问题,荣获金奖和亚洲青少年最佳发明奖,开创世界发明展史上最小金奖获奖者记录。
又是别人家孩子的典型案例。这个孩子得来的荣誉固然值得称赞,但是对于他来说,更有价值的是发明过程中学以致用的参与感。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变成实践,影响自己身边的事物,这才是学习真正的目的。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与其家长苦口婆心跟孩子说学习的重要性,不如想办法让孩子在生活中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当孩子自己发现知识是有用的,能给他们带来力量感的时候,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也就会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了。
关键词三:榜样。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经也为孩子不爱学习而苦恼,但是高考时,孩子却发挥得很好,考上了很理想的大学。
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一切始于一次偶然事件。
有一次他带着高二的儿子去公司办事,儿子对一个“厉害的哥哥”很有好感,一来二去成了朋友。慢慢地,儿子有了改观,不再排斥学习这件事。
我的朋友很惊讶,一次聊天中儿子吐露真心,觉得哥哥上的大学很棒,有见识,谈吐也好,很希望将来像他一样。
学生时代是个爱做梦的时代,孩子们会天马行空地幻想着自己未来的样子,而榜样,就像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他们,让他们在茫然无措中找寻方向。
所以,让孩子多去看看“未来的可能”。引导孩子找寻一个自己可以够得着的榜样,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上更有动力。

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从而给孩子一个强刺激,或打或骂或监视,认为这样孩子就会长记性,养成好习惯。但家长们忘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一招致命,立竿见影,极不现实。
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漫长的,需要慢慢探索的过程。我们希望培养的是一个终身成长的,拥有长期发展能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孩子。
在学校之外、完成学业之后,依然有很多事情值得学习。家长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眼前,也不能只局限在某次考试的成绩上。
当我们焦躁的时候,对孩子的成绩带不来任何帮助,反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看来,这种只专注于满足自己的愿望,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对别人造成伤害的沟通方式,属于“异化的沟通方式”,在沟通中并不可取。
学习是一场耐力的赛跑,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越是这个时候,越是需要我们关怀的时候,放松下来,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他破局,他才能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够慢下来,陪孩子一起稳步成长,更愿少年跳楼的惨剧不会再发生。
作者:娜    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