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一战策源地?从东罗马帝国的覆灭说起

巴尔干问题的起源,要追溯到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对巴尔干诸民族的统治持续了数百年。十九世纪后,尤其是1848年革命后,巴尔干各民族,纷纷试图摆脱其压迫而独立。

但奥斯曼土耳其虽然没落,毕竟是老牌帝国,巴尔干民族的独立,亟需得到一个列强的支持。奥地利一度被巴尔干各民族视为救星的外援。但奥地利自身其实对巴尔干地区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更由于自身内部矛盾,对殖民扩张并无太大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沙皇俄国自命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对巴尔干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迫于英法压力,无法赤膊上阵,遂采取了代理人策略,在巴尔干掀起泛斯达夫主义浪潮。其扩张野心昭然若揭。

普法战争后,法国基于对德复仇的欲望,迅速和俄国拉近关系,导致了德奥俄三皇同盟的破裂和再保险条约的破产。在这种背景下,奥地利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托管,实际上是与俄国之间一种妥协,目的是与俄国的代理人国家(主要是塞尔维亚)留下缓冲地带。

至于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自中世纪以来就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属地,当地民族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度,甚至高于匈牙利的马扎儿人和波西米亚的捷克人,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奥地利的核心领土。

所以,很大程度上, 「巴尔干斯拉夫民族盼望和塞尔维亚合并,成立南部斯拉夫人的统一国家」这种天方夜谭,不过是俄国与塞尔维亚的一厢情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也曾试图复制日本明治维新的模板,想依靠泛斯拉夫主义建立地区性的强权,同样注定以失败告终。

这是因为“萨英战争”后,英国人发现,要从日本获得收益,性价比最高的办法是将日本纳入其国际贸易体系。同样是由于日本组织资源的去中心化,尽管幕府方面对于“对外开国”仍显得疑虑重重,但英国通过帮助萨摩藩近代化,建立贸易合作关系,而在鹿儿岛获得了贸易前哨站。这种贸易合作关系,反过来极大提升了萨摩藩的组织能力,使其成为倒幕运动的真正幕后推手。

在这种背景下,萨摩、长州两藩的倒幕战争,不再是一个传统帝国内部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初步近代化的地方联盟取代中世纪政府的革命。明治维新,实际上是将萨摩、长州的近代性要素推广到全日本,从而使得日本完成了由下而上的整体近代化。

“万世一系”的菊花王朝的天皇家族,虽然长久无权是传统,但同时也是日本举国上下一致接受的共同秩序,粘合日本国民的图腾和象征,可以作为日本国家近代化改革的“借尸还魂”的躯壳,更以此形成了近代化的民族国家,并通过与列强的经贸合作,而获得在东亚的地域性优势地位。

反之,如非洲西部、南部的原始部落,则和印度次大陆的情况相似,其历史上的常态,不是封建,而是分裂,本身并未形成普遍的共同体观念。既没有通过民族主义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统一动力,也没有经济上的共同市场纽带。

实际上,在欧洲列强殖民非洲的过程中,也有许多部落和日本萨摩藩一样,通过与列强的经贸合作,而获得地域性优势地位。但由于缺少传统的共同体秩序作为借尸还魂的躯壳,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足以突破临界点的体量,也就无法在十九世纪这个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导下的世界体系中,获得足够的权重,毋论进入列强俱乐部了。

至于唯一维持独立的埃塞俄比亚,并未逃脱列强的半殖民地命运,与埃及、奥斯曼、波斯相似,仅仅因为体量和列强地缘博弈因素,而维持形式上的半独立地位而已。

从斯洛文尼亚到保加利亚的广大巴尔干地区,一系列缺乏共同体传统的小型民族国家,尽管隶属欧洲,其处境也并不比非洲酋长和印度土王好到哪里去。

这是因为巴尔干地区并没有一个类似日本那样,“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来作为粘合联盟的图腾和象征。试想一下,假如倒幕战争的后果,是新一轮战国时代,即使再给日本几个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式的人杰,恐怕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积淀足够的统治与统一合法性。

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们,所主张的“南部斯拉夫人地区”的领土范围,其中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则是天主教民族, 波黑地区有大量穆斯林,与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本就很难在民族与宗教的巨大分歧下,迅速完成整合。而众所周知,整个欧洲历史上,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就是以天主教保护者身份出现的。

奥地利帝国的民族主义者们,同样试图吞并包括塞尔维亚在内的整个 “南部斯拉夫人地区”,将帝国从“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帝国”,扩展为“ 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的三元帝国 ”,与沙俄/塞尔维亚双方,彼此利益立场的激烈矛盾,注定水火不容。

此前在1908年,奥地利趁着沙俄在日俄战争惨败,将托管的波黑地区划为帝国本土,并在德国支持下,迫使沙俄接受。

几年以后,奥地利王储斐迪南大公到波黑首府萨拉热窝的访问,在塞尔维亚激进分子看来更是明目张胆的挑衅,更直接引爆了这个一触即发的大号火药桶,不止让他与妻子当场遇刺身亡,更直接导致一场死亡两千万人口,打光整整一代欧洲青年的世界大战。

而“相爱相杀”数百年的哈姆斯堡家族与“罗曼诺夫家族,也在这场大战的硝烟中皇冠落地,王朝覆灭,殊途同归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