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及其特点总结(附图)
宋代五大名窑是如何确定的?起源于明代皇室所收藏的《宣德鼎彝谱》里有这样一段: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里提到的柴窑由于从未发现窑址,且无实物,因此后人通常将汝、钧、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中国素有瓷国之称,China既指中国,又指“瓷器”。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史上,古代工匠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瓷器传奇,宋瓷便是其一。
唐五代时,宫廷就有收藏陶瓷之好,宋朝统治者也不例外。最初,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几个烧瓷质量较好的窑场如定窑等烧造贡瓷,后又专门设立汝窑、钧窑等官办瓷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令后世垂涎的宋瓷由此诞生。
宋代五大名窑各自有何特点?是如何区分的?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
汝窑天青釉圆洗
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汝窑瓷器因其质感胜玉,青色独绝,被历代誉为青瓷之首。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
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传世钧窑陈设用瓷器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
官窑——是在汝窑的影响下产生的另一种青瓷窑。胎土呈铁色,釉色以粉青为代表,往往有蟹爪纹的自然开片,口沿及足部因釉汁较薄而露胎色,称为“紫口铁足”,在匀净优雅中显示色质的对比和变化。
官窑青釉方花盆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窑粉青釉瓶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
哥窑青釉鱼耳炉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定窑——是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唐代白瓷,白中泛青;宋代白瓷则白中发黄。有人认为是配方变了,其实不是!实则是燃料有了变化。唐代烧柴,宋则烧煤(宋代定窑窑址残存的大量炉渣证实了这一点),烧煤过程中火源会形成氧化,烧成后釉色就出现了偏黄。不管是泛青还是偏黄,定窑基本定调是白色。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菊纹笠式碗
以上就是宋代五大名窑及其特点总结,五大名窑虽不能涵盖宋代整个瓷业发展的全貌,却是集中体现了宋代的制瓷水平,从而也令宋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其瓷艺和美学超越了前代,后代的仿制品也难与之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