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是个传家宝
勤俭是个传家宝
窦 旭 民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几千年来,勤俭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勤劳与节俭乃是人类两个“名医”。所谓“成由勤俭败由奢”,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传说很久以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他在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二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大手大脚,孩子们也常将白白的馒头吃两口就扔掉,浪费极大。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把半块匾的“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还是难以持久。
有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已是空空如也。两人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此时,有张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
兄弟俩恍然大悟,原来“勤”“俭”二字就根本不能分开,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于是,兄弟俩便在“勤俭”二字后又加上“持家”二字,“勤俭持家”做成横匾,悬挂在各自家门,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之后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勤劳、勤奋、勤快、勤勉,突出一个勤字,与懒字对立。也就是说勤就是不偷懒、不耍奸、不拖延、不磨洋工。勤字体现着朝气蓬勃,洋溢着勃勃生机,辛勤的付出,必然会获得丰硕的成果。懒惰则显示着暮气缠身,渗透着萎靡困乏,愚笨的安逸,始终得不到应有的享受。
人要想过上幸福快乐的好日子,只能选择“勤”字,当然还得记住一个重要的“俭”字。
民间有句俗语:“坐吃山空”,任何人再有多少财富,不再勤奋,不再继续劳作,仅坐上一段时光,也就家里空空了。而铺张浪费、奢侈淫逸、追求时尚、无聊攀比等就更是败家的祸根了。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俭”足以检验一个人的品德,可见其意义之大。
当今,我国民众的生活条件好了,一些人就不大注意节俭,尤其是浪费粮食的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酒店或者饭庄,时常可以看到浪费的食物塞满了脏水桶,令人感到痛惜。每当见到此情此景,我就会联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加之要向前苏联还债,全国人民只有勒紧裤腰带,紧衣缩食,过苦日子。吃饭要粮票、定量买粮食,谁还会浪费一粒米?
做为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好了伤疤忘了痛”,一般也不会浪费粮食。至今,吃饭中若掉下一粒米、一块馍渣,我还是会捡起吃了。然而,年青的一代像我们如此做的人,恐怕是不多见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经典的诗句,足以道出粮食和食物的来自不易,需要人们倍加珍惜。
众所周知,做饭就是再次加工,将生的做成熟的,同样需要一番劳作。而随意将食物倒掉,不仅仅是一种浪费,也是不尊重劳动,缺乏高尚品德的一种表现。党和政府一贯重视节俭教育,提倡“光盘行动”,值得肯定的是不少年青人已经身体力行,认真做好勤俭节约工作。我相信,只要不忘初心,牢记“勤俭是个传家宝”,从一点一滴做起,优良传统一定会发扬光大,勤俭节约的风气一定会代代传承。
2021年2月26日于渭滨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