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里面的“麻仁”考证
炙甘草汤中“麻仁”考证
发布时间:2008/6/23 12:03:48
  文章检索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民间中医网 作者:朱玲 唐德才 杨峰(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悸动,炙甘草场主之”,由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荤)“’九味药组成。功能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现代主要用于治疗多种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患。历代医家对于其中“麻仁”的药源认识一直莫衷一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药源试加考证。
1.“麻仁”考证的原由
历代医家对炙甘草汤中“麻仁”的认识有不同观点。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中认为应用“酸枣仁”半升,并注明旧书用麻仁者误,而同是清代的另一位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引“炙甘草汤”时则认为应用“芝麻”五钱。张联曰:“津液枯搞之人,宜防二便秘涩之虑,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括约,免阴虚、水竭、火燥、血枯”。按此说应用“火麻仁”。近、现代医家多从“火麻仁”之说,但细观之不难发现将“麻仁”理解为“火麻仁”,有其不妥之处,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笔误或遗漏问题。《伤寒论辞典》释《伤寒论》中“麻子仁”共出现两次,一为本方,另一为麻子仁九,但“麻子仁九”的组成清晰写为“麻子仁”半升而非“麻仁”。这两处“麻仁”名称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怀疑的理由。从配伍上看,麻仁与阿胶、麦冬、生地诸药相配,主要取其滋阴养血之功效,但火麻仁润燥养阴之功并不明显,何以用之?从药名变化看,《中华本草》中有关“火麻仁”的异名演变是这样记载的:麻子(《本经》)、麻子仁(《伤寒论》)、麻仁(《肘后方》)。若本方中“麻仁”为“火麻仁”,为何“麻仁”的别名会首见于《肘后方》而非《伤寒论》?所以不应简单地将“麻仁”理解为“火麻仁”,而需要加以考证。
2.本草源流及现代研究
古今药名(包括别名)中出现与“麻仁”相关的中药有黑芝麻(胡麻见《本经》、胡麻仁见《常用中药学》1971)、火麻仁(麻仁见《肘后方》、大麻仁见《药材学》)、亚麻子(胡麻仁见《中药别名手册》、亚麻仁见《国药的药理学》)。亚麻始载于宋《本草图经》,比《伤寒论》晚约八百年,故“亚麻仁”肯定不是炙甘草汤中的“麻仁”。柯琴所说之酸枣仁在历代记载中均无“麻仁”之别名,仅因其对心血管系统病变有较好疗效,因此用酸枣仁应不是仲景原意。黑芝麻是脂麻科脂麻的成熟种子,而火麻仁则是大麻科植物大麻的种子。脂麻科与大麻科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科,故可认为其误用应属药名的混淆而非植物形态近似造成的差谬。所以应着重从药名的演变、功效的差异及处方用意等几个角度来探讨“麻仁”的药源。
查《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此时的主流本草仍是《神农本草经》,故有必要从《本经》开始考证黑芝麻(脂麻)、火麻仁(麻子)的本草记载,以期从中窥见端倪。
黑芝麻原名胡麻,始载于《本经》:“味甘平,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髓”;《别录》云:“无毒,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油微寒,利大肠”《日华子》则曰:“补中益气,润养五脏,补肺气,止心惊”;《纲目》言其:“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中华本草》记载:“补益肝肾,养血益精,润肠通便”,并于“药论”下专项讨论了黑芝麻功擅益精补血。从历代本草的记载不难发现黑芝麻是一味功擅益精养血、滋阴生津,以补益为主,兼可润肠通便的中药。现代研究认为:黑芝麻中含脂肪油45%—55%,油中含芝麻酚、维生素E、卵磷脂等成分,种子还含蛋白质、芝麻糖及少量磷、钾等。药理研究亦证实了本草所载的滋养补虚作用,而且有降血糖、降胆因醇、防治动脉硬化及通便的作用,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高血脂、高血糖的病理改变有较好的辅助治疗功效。
火麻仁,原名麻子,亦始载于《本经》:“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别录》云:“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药性论》亦曰:“治大肠风热结涩及热淋”;《证类本草》言其:“利小便,去风痹”;《食性本草》则曰:“大麻利大小便,不宜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痉阳气”;《纲目》则记载:“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中华本草》与《药典》中均以其润燥滑肠通便为主要功效,前者并提及其利水通淋及活血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火麻仁中含葫芦巴碱、脂肪油,油中成分为亚油酸、亚麻酸、油酸,药理研究表明有缓泻及降脂、显著的降压作用。虽然《本经》始有“麻子”补中益气的相关记载,后又有《日华子》提及补虚劳,长肌肉,张瑶亦云:久服肥健,但后世均不宗此意,认为其功效仅限于润肠通便,况《食性本草》明言火麻仁不仅没有补益作用,而且如多食,其攻邪、利大小便的作用还可以损血脉滑精气。这对于炙甘草汤的主治病证,即气血亏虚的心脏病患者而言并不适合。细究其功效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兼能利水通淋、活血。仲景《华伦神方》中即有火麻仁治疗大便秘结的相关记载,后世的《集验方》中亦有类似叙述,而其补虚作用却很少在临床应用。
3.方剂配伍及研究
《方剂学》中记载炙甘草汤,用于治疗气虚血弱的心动悸、脉结代及虚劳肺痉。方中炙甘草、参、枣,益气以补心脾,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姜、桂、酒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与益气滋阴药相伍,既可温而不燥,又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功效。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的各代方论。《医方考》言:“润可滋阴故用麻仁、阿胶”;《血证论》则曰:“麦冬、生地、芝麻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柔和,生血而不伤血”;《成方便读》记载:“麻仁、大枣以润内脏之枯稿”。近代有人认为用麻仁旨在润肠道而非养阴血,开通下法治心病的先河。近代有人认为从现代医学来看,大便困难,腹压增大,服肌上升,心脏负担加重,易诱发心绞痛心梗以及心律失常,治疗时多给予缓泻剂,故主张用火麻仁,也从另一角度给予全新的阐释“。纵观各家方论,“麻仁”多与麦冬、阿胶、生地等一派滋阴养血药为伍共奏滋明润燥、补血生律之功。众多方家除张联提出了用“麻仁”专主大肠之括约,防津液枯稿之人的便秘以及近代与张的类似论述外,其余均将“麻仁”与麦冬、生地等滋阴养血药相提并论,可能因为他们对“麻仁”的原物不甚明了,而又受尊古祟经之风的影响,以致人云亦云。炙甘草场的药理研究表明可抑制多种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促进心肌DNA和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增加脾细胞核蛋白的合成,抗缺氧,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特发性病窦综合症、冠心病、心绞痛、低血压等疾病。从中亦能看出炙甘草场仍是一首以补虚为主的方剂。方中炙甘草、参、枣、地黄、麦冬、麻仁六味药,气、阴、血并补,更有姜、桂、酒之通阳复脉,对气血虚弱的心脏疾息甚为妥当。在以补虚为主的炙甘草场中配伍以润肠通便为主要功效的火麻仁似有些牵强。
从以上各家方论及现代研究,不难看出炙甘草汤用“麻仁”,是取其滋阴补血、养阴润燥之功。既然以补虚作用为主,那为何不用功擅益精养血补虚的黑芝麻,却退而求其次用润燥滑肠为主的火麻仁呢?
4.结语
炙甘草汤功能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方中用“麻仁”意在滋阴补血、生津润燥。西医在治疗心脏病人时多给予缓泻剂,那么用“麻仁”则取其润燥滑肠之功。从古今本草及现代研究均可见黑芝麻的滋阴补血之功明显强于火麻仁,而滑肠通便作用次之。此正合方义,既能益精养血,生津润燥,又不致泻下过度耗伤阴液,同时还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心脏病患者的便秘加重病情。无论从古方释疑还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对于本方的另一主治病症虚劳肺痉而言,取火麻仁之滑肠更是无法解释,相反胡麻却是治疗肺痉时的常用药物,如治疗虚热肺痉的代表方剂清燥救肺汤中即有“胡麻”。
综上所述,从本草流传、药名的演变、药理药化、处方用意及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来看,炙甘草场中“麻仁”应为“黑芝麻”更符合仲景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