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潘从红老师育儿故事7——孩子要吃什么就给做什么?
【作者简介】潘从红,北京十一学校政治教师,初中学部资深教育顾问,十一学校职业考察课程负责人。潘老师女儿潘艺卓同学于2012年入十一学校初中部、2015年入十一学校高中部,2018年毕业,以6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
多年来,潘老师秉承十一学校老师的基本理念,坚持鼓励孩子自主学习、不上课外补习班,为此跟家庭主要成员“对抗”数年,女儿的这个成绩让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欣慰之余,潘老师连发数文,撰写了关于孩子成长的一些小故事。本号征得潘老师同意,刊发其中的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感谢潘老师的智慧付出!
现在的大多数家庭中,都是一个,最多两个孩子。因此,家长基本上都能满足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的要求!比如吃饭,可能很多情况下,孩子想吃什么,家长就会给孩子做什么。这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我的做法,可能与此有点背道而驰!我采取的是不同于多数家长另外一种方式!
在我们家吃什么饭,我从来不征求孩子的意见。我想吃什么我就做什么(当然,此话有点夸张,孩子在参加中考的那三天和参加高考的那两天,她想吃什么,我会给她做什么)!甚至有时候她想吃拉面,我也想吃,但我偏要做揪面!
每次孩子想吃什么饭,遭到我的拒绝后,孩子都会不高兴。终于有一天,她和我之间,有了如下的对话。
“爸爸,为什么别的孩子想吃什么,他的爸爸妈妈都会给他做什么,为什么你就不给我做呀?你是不是不爱我呀?”
“爸爸爱你呀!正因为爸爸爱你,才不会因为你想吃什么,爸爸就会给你做什么!”
“这是为什么呀?”
“因为爸爸希望你自己学会做饭!那样你想吃什么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做什么了!”
虽然有了这样一次对话,但却没有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
终于有一天,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让孩子彻底下定决心,要学会做饭!
那是2009年,孩子9岁!那年暑假,学校组织部分老师(我也是其中之一)去浙江绍兴封闭一周多时间,以研发教辅材料!考虑到孩子妈妈不会做饭,在去绍兴之前,我做了两大盆老家常吃的臊子,放入冰箱冷藏。并告知她们母女俩:每次舀出一部分臊子,加水,再加点盐、醋和酱油,烧开。将市场买来的手擀面或者家里的挂面煮熟。然后将臊子汤浇在面条上,就可以尽享美食了!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按照我教给她们的吃法,她们娘俩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将臊子都吃完了。由于孩子不喜欢到外面的饭馆吃饭,只能在家里将就!但是孩子妈妈不会做饭,无奈之下,她妈妈只能熬大米粥让孩子喝!但是一直适应了西北口味的孩子,不太喜欢喝粥。特别是,持续多日每天喝粥,让孩子苦不堪言!(孩子妈妈只是把大米和着水煮,不加任何佐料,也不知道加什么,怎么加,所以味道可想而知)
连续多日喝粥后,孩子终于受不了了!
有一天,孩子打通了我的电话,带着哭腔说:
“爸爸,你快回来吧,你再不回来,我就成粥人了!”
“啥意思呀?”
“你做的臊子,我们早就吃完了。妈妈每天给我熬粥吃,我实在受不了了,你快回来吧!”
“再坚持几天吧,爸爸很快就回来!”
几天之后,我回到了家,和孩子进行一次谈话。
我告诉她:如果自己不能学会做饭的话,那以后这样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如果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从现在开始,我教你做饭。当然,如果你不想学做饭,我也不勉强!
有了刻骨铭心的“粥人”体验,孩子痛快地答应了!
从此,我开始给孩子教做饭。从教她炒大肉白菜到做拉面,从炒土豆丝到包饺子,从做油馃到做包包子,从做辣白菜到做麻花、腌咸菜、做面片……孩子学会的越来越多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做饭的技艺,她每个学期,都会在学校选课的时候抢选北京十一学校开设的烹饪课,遗憾的是,一直到高三毕业,都没有选上。因为这门课太火爆了,选择的学生太多了!
现在,孩子再也不会因为我不在家而为吃饭而发愁了。有时候,她还向我挑战,说她炒的菜比我炒的好吃。看她这样的劲头,我也“甘拜下风”,她妈妈也随声附和,说她做的比我做的味道更好(实际上她的做饭技艺只是刚刚入门),这更加激发了她做饭的动力。
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说孩子好吃懒做,说自己多么辛苦孩子从不体谅,殊不知,这一切,都是由家长自己造成的!
孩子学会做饭,等于掌握了一项生活的技能。这对于孩子而言,他未来的生活品质,要高于其他孩子。
孩子学会做饭,更能体会爸爸妈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饭的辛苦!(当然现在很多爸爸妈妈也不做饭,常去饭店去吃,或者点外卖。对此,我建议,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不要常去外面吃饭,就在家里自己做,因为这不仅仅是省钱的问题)
孩子学会做饭,会让他学会珍惜,杜绝浪费,会增强他的自信,这对于做其他很多事情,也有积极意义!
爱孩子,请着眼于孩子的未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
一点感悟,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