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安 永 远 红
2000年1月,调入北京。认识了许多红安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屈的奋斗精神。因此,萌生了要写一本《红安人在北京》的书。与几个同乡说起,大家也很兴奋。但中间几经周折,对人物的选择总是难以定下。如今,一晃16年过去了。书也没有写成。只写了几个人物发表过。今天,突然翻出了以前的策划稿,感慨万千。现在动辄以十年计算往事,说明我们真的在逐渐老去。随着在北京认识的红安人越来越多,再次又有了这样的想法。希望大家能够响应。
红 安 永 远 红
--关于《红安人在北京》一书的构想及征集采访对象启事
俗话说,月是故乡明。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生活得怎么样,他都永远无法摆脱故乡带给自己烙印。无论你是博士硕士,还是政府高官;无论你是商贾巨子,还是寻常的布衣百姓;无论你生活在县里县外,还是生活在异国他乡,你都无法割裂自己的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根。
这个根,便是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的家园。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那个家园里走出的。在那里,有着我们祖祖辈辈耕耘和奋斗着的理想。在那里,一代代的人曾默默无闻地挣扎和呻吟,曾热血激昂地呐喊和抗争。但在写满了英雄的历史里,民众之声总是被我们忽略。弱到我们在回忆自己的家乡与家族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感情上不愿承受的苍白,我们竟然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祖上,曾经有那么多的人,也曾为理想和自由,为幸福和梦想奋斗过,努力过,悲伤过,叹息过。
那些人,也许是我们的祖父,或者是我们的爷爷,再或,是我们根本叫不上名字的什么亲人。尽管我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但我们的生命来之如此,我们的种族来之如此。
我们的血管里,依然还流动着他们的血液,有他们不屈的灵魂。
也许,因为你生活的变迁,使得你曾经与故乡有过断裂,但是,当你老年来回顾往事的时候,你出生之地,不会再仅仅只是履历表上那个简简单单的籍贯。你会发现,无论你是爱过还是恨过,无论你是高兴还是悲伤,你都得承认,在你的梦里,有一个永远的地方叫故乡,有一个永远的爱人是亲娘。
红安,原名黄安。自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建县,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本来,这个人口和面积均属中等偏下的小县,也可以像其它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县城一样,永远平平静静地生活下去,微波不兴,其名不扬。可它偏偏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降,却声震遐迩,名扬中外。
百年际遇,风云变幻,人事纷繁。红安人们在苦难中一天天挤尽苦水,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它在中国大地的的版图上虽然微小,却产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主席,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61名人民解放军将军,以及171名师级、军级的人民军队将领。
人们不会忘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曲《两百个将军同故乡》曾令世人嘱目,一时洛阳纸贵,将军县声名鹊起,引来了外来者的惊奇和尊敬。世人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大地版图上的中原腹地,寻找着大别山麓深处的“真不简单”的“小小黄安”。
这里曾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
这里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
这里是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的创始地。
为创建新中国,争得自由、平等和幸福,这里曾有14万多红安儿女壮烈捐躯。同时,这里也曾有教育、科技、文化界名人辈出,成绩斐然,饮誉中外。
红安县,不仅只产生在战场上打打杀杀的将军,修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席将帅,而且也产生学坛巨子,文坛高手和商海巨人。
无论是伟大先哲的功与过,还是芸芸众生的是与非,无论是神奇的创造,还是无所谓的牺牲,这一切毕竟属于过去。
历史不应只记载英雄的事迹,在这些英雄的背后,曾经有多多少少的平民百姓,为了昨天的理想而阴晴圆缺而悲欢离合而酸甜苦辣啊!
我们至今还为先辈的“不要钱,不要命,就是要革命”而骄傲。但先辈的理想,却是想让我们中国强大起来,让我们的故乡富裕起来与文明起来。
今天的红安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我们所目睹的是,在共和国成立了五十年后的今天,红安人依旧在那块土地上不屈不挠地奋斗着,耕耘着。而同时我们也看到,每年的春节,一股水的人们,那些被我们称为兄弟姐妹甚至父辈的人们,饱含着思乡的泪水涌向了外乡的土地,背井离乡地去寻找自己美好的理想。
我们必须承认,红安还很贫穷。
穷则思变,一代代的红安人,正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历经磨难和不屈,完成了自我的涅磐。他们常常想走出大山,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那么,那些有幸走出故乡大山的人,他们到底生活得怎样?他们在外面赤手空拳地打天下时,他们在白手起家时,有过怎样的成功与失败?有过怎样的喜乐与哀伤?
故乡的游子啊,你们在外,有着怎样的人生?过着怎样的生活?你们的心里,有着怎样想对人们特别是故乡的人们说的心里话?
你们的路,是否可以给故乡的人们以启迪,以奋进?
你们是否想过,要记载下你们曾走过的心路与历程?
当物质生活满足了我们最初的理想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像无数先辈们那样,记录下我们将会永远给后代传扬下去的“红安精神”?
无论我们在出生之地受过怎样的屈辱与贫穷,无论今天的我们是怎样的功成名就,无论故乡的土地依然是怎样的荒凉,我们红安人的精神是不能倒下去的。因为,我们这些飘零在外的游子,在回首故乡的养育之情与泽被之恩的时候,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即使我们身在外地,但我们热爱红安,我们热爱那块生生不息的土地,我们热爱那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我们骄傲于自己是一个红安人!
多年来,我一直想写一本红安人在外地的书。因为在外地,每当看到红安人,除了本能的亲切之外,我们还往往感慨许多除地域之外的东西,感慨于我们父辈和兄弟姐妹们的命运。
在许多个夜里,我想起许许多多故乡人们,他们的生活境况与命运。我曾无数次为此痛苦过,痛哭过和失眠过。无论我生活在何方,每每听到那熟悉的乡音,我的思索便一直没有停止过。
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我正式调到北京工作。有一天出席家乡人在北京的聚会,感觉大家非常亲切。我觉得,我们应该为红安人做点什么,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对于我们这些飘零外乡的游子来说,生活在别人的都市里,物质上的东西何敢奢谈,但我想寻找和张扬我们红安人的一种精神,要让我们的父辈,骄傲或关心于他们的子孙,在外地里怎样的生活着;也要让我们的后来者,在他们奋斗的时候,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角本。
但是,红安人在外地的很多,要写他们谈何容易!即使写了,也难免有以偏概全的感觉,毕竟要找到这些人,太不容易啊!何况,这不像我以往写书那样,那都是在有官方支持下的结果。这次,全是对红安的那份感情和责任,一切都是义务的。
想来想去,我选定了北京。
中国没有哪个更比北京具有代表性了。作为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每天有着300多万的流动人口,全是到这里来淘金和寻梦的。在北京的地下室和公寓里,住满了那些怀了远大理想、奇想和异想天开的人们。把红安人放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更能检验出红安人的生命质量!
我们选取的是,在和平年代里奋斗着的红安人,因此,不再写那些早就名闻中外的先辈。我们所选取的要写的对象,不管他出身如何,目前事业怎样,走过怎样的曲曲折折的弯路,我们只要知道,他们有着美好的理想,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并一直为之不屈不挠地奋斗而具有独特个性与迥异品质的人,虽成功而不得意忘形,虽失败而不轻易言弃,虽失去而不后悔,我相信他们一定是红安的代表。也许,他们并不是最优秀,但一定要突出和杰出。
英雄的一页在红安已翻为过去,我们不可能老躺在祖宗的名声上睡觉和沾沾自喜。和平年代的红安人,是怎样踏着前人的精神,挺立成新时代的勇士?他们在成功或者失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血泪辛酸与自强不息的奋斗?
今日的故乡,依然贫穷,今日的红安人,依然在各个战线上寻找着最好的归宿。他们像无数先辈那样,没有任何的背景和关系,他们同样有着前辈们身上那种白手起家、空手创业和打天下的精神!
也许,故乡的有些学子,曾经抱怨过自己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海外海内的关系,没有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背景,可是,你们的家族,为什么不在你们这一代,成长一棵正直向上的参天大树?
抱怨和妄自菲薄都不是真的生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二十一世纪钟声刚刚敲响的时候,我们站在时代的门槛边看到:红安人搏击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依然在革命,依然在进取,依然在奋斗和努力!
我要写的,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们。
所以我说,这里要写的这本书,是一部献给在共和国革命和胜利进程中无数为了理想而前赴后继的牺牲者与奋斗者的一本书,也是一部献给那块土地上勤劳善良地耕作的父老乡亲们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献给故乡望子成龙的父母的一本书,也是一部献给无数后来者成长与教育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献给那些在异乡飘零而为异客的红安人的一本书,也是一部献给那些对红安这块神奇的土地曾给予过关怀者和对在外的红安人曾给予过帮助者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献给那些因努力奋斗而成功者的一本书,也是一部献给那些虽然失败但仍在努力奋斗者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献给为红安的富强而辛勤工作的父母官的一本书,也是一部献给那些默默无闻的父辈和兄弟姐妹们的一本书。特别是我们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当你们在异乡哭泣的时候,要记住背后站着你们永远的故乡,惟有故乡和父母,才永远不会抛弃你。她们会说,你要是失败了便回来。
最后,这也是一部安慰那些一直在外流浪与漂泊者灵魂的一本书。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得到你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请把你的个人情况告诉我,或者把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故乡命运的思索,对故乡灵魂的拷问流露在我的笔端,我们一定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不久的将来,力争让这本书带着“红安精神”来到我们的中间。
之所以把这本书取名为《红安永远红》,是由于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邓小平同志等的陪同下,在武汉洪山宾馆接近红安县干部代表时鼓励大家“要继续努力,保持红安永远红”的缘故。我相信,自从觉醒之后的红安,是会永远红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