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8)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8)

——《不得不高》篇

刘晓林

师贤达之迹莫如师贤达之神。那些在艺术史上流芳百代的巨子们最终都要走“师造化”的路,最终要形成自己的DNA。而总有一些人在向前人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跳出来!尽管他们很努力,甚至其中的部分也很有才华,因为一味生硬地靠着着亦步亦趋的“模仿”过日子——结果自己成了他人的“奴隶”。

再好的事物如果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都是不可取的!对中国传统如此,对“西学”也是如此。九天居士写过这样的句子:“管他南宗与北宗,形神俱在气自宏。”一人人若想在包括艺术在内的任一学问上取得大的突破,离不了比较通透的认识。认识不高,落笔无法。“见狭、学浅、识不足,作字行文不能尽其妙。”无数的例子说明了认识之重。“有无相生”可以称之为宇宙法则,其实质在强调“度”的重要性。事物的状态转换需有“临界点”(度)的存在。“有无”由此产生,整个画面的“大和谐”由此产生。

之如人类的聪明机巧也许会层出不穷而智慧会相对稳定一样,伟大作品中所具备的“凛然”风神、不息生机也在流光中凝固着它应有的借鉴意义及存在价值。这“凛然”风神、不息生机就是异代的宗师巨擘们得以对话的根本所在。伟大的“作品”令伟大者得以永驻,人生的思索在作品中得以幻化。

艺术的优劣得出在根本上取决于评判者所采取的审美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惜它被不少人不假思索地曲解,认为艺术没有标准。艺术上标准的存在不仅是客观所导致,更是你我的主观所需。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不好的艺术?在宇宙的冥冥中是有大致标准的。像西湖的美,它究竟有多美?不好说。它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西子的美呢?你我仍不能明确,但如此的描述已然做到了在大多数人的心灵中产生了共鸣与默认。是否我们能因艺术标准模糊性的存在而否定其恒久性,或者说否定其统一性的存在呢?我认为不能。无论“淡化主题”还是“深化主题”,无论东方绘画还是西方绘画,我认为至少有两条始终伴随着杰出的作品:1、整体的“平衡”。构图、层次、色彩……即使你我在局部上有无数的“不平衡”,一定最终达到“平衡”才是。“平衡”生而万物存,艺术同样因平衡而得以绵延。2、“传神达情”是永远不能略去的!否则艺术便没有了生命,无法“传神达情”的艺术已然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何者为高?难有定论。“人品既已高矣,其画品不得不高。”实在是迷惑了许多的艺术工作者!果真如此吗?你我不得不承认的是“画”的确反映了艺术创作者的思索轨迹、审美趋向等。比如,孤傲的艺术家在笔下多会传递出卓然不群,温文的艺术家多会在纸上塑造如水淡然……有没有特例存在呢?规律之中有特例也是一条规律。谁能限制狂放之士创造出精微之作?宇宙间一切都摆脱不了阴阳,人这种矛盾至极的所谓高等动物也是如此——感情与理智交替制约,同时存在。杰出、伟大的作品能做到“画外寻画”,八大山人的素纸上诞生了无数的生命;这无数的生命使得你我发现了生命以外的生命,有客观所致——朱耷的确表达出来了!也有主观所致——作品的某一点刺激引发了你我的主观遐想。两者的导致,我们最终都要感谢艺术的创作者。 

 

附:

王朝闻:《我爱八大》之“不得不高”                    

  是的,如果当代画家缺乏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又要照搬八大山人花鸟画的取材、意境以及形式风格,对于包括各种以当代人民生活为反映对象的艺术创造来说,显然是没有必要和徒劳的。

  盲目崇拜中国传统艺术的教条主义,和盲目崇拜洋教条一样没有出息。保守的观念必须更新,但更新这样的旧观念不能按某些精英论者所开的药方,以其实已有近百年的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旧观念,代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新观念。至于对待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例如探索创造性地体现了“有无相生”这一原则的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究竟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即令是还不成熟的见地,也不应采取一棍子打死的粗暴态度。

  正如八大山人不可能代替当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一样,当代的画家作品也不可能代替八大山人的作品。但在八大山人的绘画里,仍然具备着不因时代性的急剧变革而丧失了它应有的借鉴意义。齐白石与潘天寿都承认,八大山人的艺术是他们乐于继承的先驱。

  这几年流行着的艺术“价值观念”,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标准。所谓“淡化主题”,也是一种时髦的价值观念。它不只和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需要相对立,也不能用来解释八大山人这些古代绘画里那并非直接说出的主题。在江西出版的这本画册里,有两套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一套题为《渴笔山水册》,共六幅,没有在画面之外另题文字。两套作品里都画有松,前套那两棵对应着的松树,虽不一定能使人联想起舞蹈动作,但那姿态所蕴含的潜在而非明摆出来的特定主题却是不难领会的。

  包括八大山人这些中国艺术家,作品没有装腔作势借以唬人的滑稽相,而是以平淡天真的特点为读者所喜爱。是什么根本条件形成了这样的特点?传统画论中的那句名言似可说明:人品既已高矣,其画品不得不高。读八大山人的作品使我确信,艺术家在思维活动里的体验与揣测并举,是感情与理智的双管齐下互相配合着的。体验不能孤立于揣测之外,揣测的理性思维也不能脱离情感的体验。八大山人那幅只有一条小鱼的小品,可能引起观画者如临广阔的水域而体验到鱼乐,这种带有幻想而自感奇异的感受,其实是观画者在不自觉中暗含着的无形的推理。

(0)

相关推荐

  • 受董其昌影响,明以后500年的艺术发生重大变化,八大更是佼佼者

    自明末董其昌南北宗论问世以来,中国绘画出现了很大变化,而其借助于社会地位,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开派立宗,树立一家之言,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生命. 自古以来文人,特别是在文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更具有话语权 ...

  • 我读韩羽《我读齐白石》 | 续小强

    齐白石<牡丹>北京画院藏 <白石老人自述>是一本极薄的小书.虽薄虽小,我却以为,这是走近齐白石最重要的一本书.罗家伦的话讲得好,"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后序)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后序) 刘晓林 王朝闻先生是1900年至2000年间中国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评论家,更是100年中国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美学家.当代许多所谓的著名评论家.美学家大多出自先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7)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7) ――<质朴也美>篇 刘晓林 绘画,尤其是中国绘画在造型上怎能绕得过线?数学上讲物体由点线面构成,无数的点形成了线.物体的确离不开点,但有价值的东西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6)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6) --<有待自悟>篇 刘晓林 东西方大艺术家相互间的相通远大于相悖.他们虽然生活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经历,其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大同小异--尤其是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5)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5) --<并不同调>篇 刘晓林 六朝无名氏有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艺术,八大山人有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艺术.二者哪能相同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万物处于混沌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4)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4) --<柳得春风>篇 刘晓林 艺术得以传世离不开作品本身的传神和抒情."传神"揭示了存在事物的核心特征,"抒情&quo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3)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3) --<一低一昂>篇 刘晓林 "说不是人的松树也像人在舞蹈"有何不可?在本文中王朝闻先生用前面的"既然"来做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2)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2) --<松在舞蹈>篇 刘晓林 "舞蹈的人"与"人的舞蹈",它们的"落脚点"自然不同.前者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1)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1) --<咫尺千里>篇 刘晓林 八大山人何以高寿?得于他在"情感"上的化解和心身的统一.历史上有不少大德,而中年早亡的大有人在.为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0)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0) --<非暴发户>篇 刘晓林 有关编著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不在我的讨论之内.原作之与印刷品定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无论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对于优秀的 ...